刚入秋转凉,乌军这波“送温暖”可太狠了!直接把俄罗斯的能源大动脉给点了! 10月19号凌晨,奥伦堡那座年产45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处理厂突然炸了,无人机一头扎进气体处理装置,连续的爆炸声里窜出冲天大火,据说火光直接照亮了半个夜空,隔着老远都能看见滚滚黑烟。 这可不是普通的小厂子,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手里的宝贝疙瘩,属于世界顶尖规模的天然气处理综合体,靠近哈萨克斯坦边境,承担着巨量天然气的净化和输送任务,说是俄能源出口的中转站都不为过。 更有意思的是,这已经不是奥伦堡第一次遭毒手了,早在8月,乌军就用无人机炸过当地唯一的氦气厂,那可是俄军导弹、航天工业的命门,缺了氦气好多高精尖装备都玩不转。 短短俩月连揍同一州的关键设施,这目标选得明明白白。乌军这招就是典型的“以小博大”,跟之前搞“蛛网行动”的套路如出一辙。 估计用的还是改装的消费级无人机,单架成本撑死上千美元,却能精准砸向价值数十亿的能源设施。从俄军通报能看出来,当晚明明击落了45架无人机,可还是让漏网之鱼钻了空子。 这种“蜂群战术”最让人头疼,首轮干扰雷达、次轮贴地飞行躲扫描、末轮还放诱饵,就算是“铠甲-S”这类近防系统,面对一波波无人机也有点手忙脚乱,毕竟拦截弹的成本比无人机贵几十倍,打起来太亏了。 更值得琢磨的是,奥伦堡离俄乌边境足有1400多公里,乌军能把无人机送这么远,显然是早有预谋。 十有八九是提前靠商业卫星盯梢,把工厂的设施布局、安保漏洞摸得门清,再用AI规划好低空飞行路线,避开俄军的防空雷达。 而且选在这个时候动手也特鸡贼,刚要入冬,能源需求眼看着往上走,炸了处理厂既能削弱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收入,又能给其国内供应添堵,顺带打击军工产业链的后勤保障,可谓一箭三雕。 这事儿也暴露了俄军的老问题:防空系统太依赖大型装备,却在低空、小目标防御上有明显短板。大部分防空力量都堆在前线,后方重要设施的防护就显得薄弱,面对乌军这种“蚂蚁啃大象”的玩法,往往防不胜防。 接下来恐怕俄军得好好掂量掂量,是接着砸钱搞S-500这种贵价装备,还是赶紧铺低成本的分布式防御网络,不然类似的“送温暖”恐怕还得找上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