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电文互动中的立场演进:从“回避”到“承接”的两岸信号解读 2025年10月,中共中央向新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的郑丽文致贺电,明确提出“推进国家统一”的核心主张,而郑丽文的复电虽未直接回应“统一”二字,却主动承接“民族复兴”大旗,这一互动成为观察两岸关系动向的重要窗口。相较于2021年朱立伦的回避姿态,郑丽文的回应展现出国民党两岸立场的显著变化,也引发大陆与民进党当局的不同解读。 中共贺电的表述传递出清晰而坚定的立场。电文在重申“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共同政治基础的同时,首次在贺电中明确纳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推进国家统一”等硬核表述,将两岸关系的终极目标直接呈现。这种表述并非偶然,而是大陆在世界百年变局背景下,对两岸关系发展方向的明确界定——以民族大义为纽带,以政治共识为基础,最终实现国家主权完整。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官方渠道全文刊发贺电内容的举动来看,大陆意在通过公开透明的信号传递,夯实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认知基础。 对于郑丽文的复电,大陆方面给予了审慎而积极的评价。核心肯定集中在三个层面:其一,对“九二共识”的精准呼应。郑丽文在复电中明确阐述“海峡两岸于1992年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一表述与大陆官方界定高度吻合,被视为对两岸关系根本性质的正确认知。其二,对“民族复兴”的主动承接。相较于朱立伦2021年回电时对“民族复兴”的刻意回避,郑丽文“为民族复兴开辟宏伟前程”的表述,被解读为国民党对中华民族共同愿景的认可,标志着“民族复兴”论述在台湾政治精英中获得实质响应。其三,务实对话姿态的展现。大陆方面认为,虽未提及“统一”,但郑丽文的回应守住了“九二共识”底线,回避了“台独”陷阱,为后续交流预留了协商空间。直新闻等媒体评论指出,这种“先认民族身份、再谈合作发展”的逻辑,比单纯提及“统一”更具现实推进意义。 民进党当局对郑丽文的复电则呈现出复杂的应对态势。一方面,其试图延续“逢中必反”的叙事框架,却因郑丽文的表述策略难以找到直接攻击靶点。民进党长期以“亲中卖台”标签打压国民党两岸政策,但郑丽文以“民族复兴”衔接两岸关系的表述,恰好戳中民进党“去中国化”的软肋——否定民族联结的同时,实则暴露其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背离。另一方面,民进党通过侧翼舆论试图弱化复电的积极意义,炒作“回避统一即立场松动”,却未能掩盖自身在两岸关系中“只讲对立、不谈发展”的困境。此前民进党秘书长否认“台湾光复”遭郑丽文痛斥的过往,更凸显其在民族认同问题上的立场缺陷。 将郑丽文与朱立伦的回应对比可见,国民党两岸立场正在发生实质性调整。2021年朱立伦回电时,对大陆提出的“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均采取回避态度,仅以“促进台海和平稳定”模糊回应,凸显当时国民党在两岸议题上的摇摆与妥协。而郑丽文的复电虽仍未触及“统一”表述,却通过承接“民族复兴”,确立了“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核心认知,这一变化被视为国民党“深蓝”路线的强势回归。这种转变既是对台湾岛内民族认同民意的回应,也是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正视——脱离民族根基的“和平稳定”终将沦为空谈。 值得注意的是,郑丽文的复电仍存在明显局限。与大陆贺电中“推进国家统一”的明确主张相比,其对统一议题的回避,显示出国民党在两岸终极目标上仍缺乏足够担当。这种“敢谈民族、避谈统一”的姿态,既反映出国民党对台湾岛内政治生态的顾虑,也暴露出其在两岸政策上的内在矛盾——既要获取两岸交流的红利,又不愿承担推动统一的责任。 从两岸关系发展脉络来看,此次国共电文互动具有阶段性意义。大陆通过贺电明确了“民族复兴与国家统一”的内在关联,郑丽文的回应则为两党重启对话搭建了初步桥梁。相较于以往的“各说各话”,双方在“九二共识”“民族认同”等核心议题上的呼应,为两岸关系缓和创造了条件。 综上,郑丽文的复电相较于朱立伦的回避姿态,无疑展现出更积极的两岸立场,其对“民族复兴”的承接为两岸关系注入了新的变量。大陆的肯定态度与民进党的被动应对,折射出各方在两岸议题上的战略博弈。但话语突破不等于行动突破,郑丽文能否将“民族复兴”的表述转化为推动两岸交流合作的实际举措,能否在“反对台独”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统一路径,仍有待时间检验。两岸关系的真正改善,终究需要超越文字层面的互动,在民族大义引领下走向实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