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又出了个新规定, 这新规可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急刹车”,而是一步步收紧的“紧箍咒”。2019年先卡了7nm以下的高端光刻机,2023年连成熟制程的设备都要特批,到2024年更狠,维修零件都不给痛快供应,明眼人都能看出是跟着美国的节奏走,想当遏制科技的“马前卒”。 荷兰敢这么干,无非是想换美国的技术补贴,可它忘了自己的“软肋”——ASML造光刻机离不开稀土,而全球80%的高纯稀土分离产能都在中国手里。镜头镀膜要镧系元素,精密部件靠钕铁硼永磁体,缺了这些,再先进的设备也造不出来。 格力的反应没半点拖泥带水,三十台进口设备订单说撤就撤。这哪是临时起意?早在2018年格力就成立了芯片公司,砸了60多亿建全产业链,珠海的芯片工厂388天就建成通线,关键设备国产化率早超过70%了,显然早把“卡脖子”的风险算在了前头。 转头跟北方华创、中电科48所签的21.8亿单子,才是真的“换道超车”。有人担心国产设备不靠谱?北方华创的刻蚀机刻蚀速率能到500nm/min,早通过了十万片量产验证;中电科48所的设备温度控制精度国内领先,产能还比进口的高 。更意外的是交货早了四个月,不用等跨国审批,还能按需定制,这灵活性是外资比不了的。 用上这些设备的格力芯片工厂,交出的成绩单相当亮眼:SiC芯片良率稳定在99.6%,比行业平均成本低18%,自家空调里30%的芯片都是自研的。这些芯片还特别抗造,-40℃到125℃循环10万次都没毛病,装在空调上能把能效比从5.0提到5.8,卖了127万台就省了2.1万吨标准煤。 荷兰那边很快就尝到了苦果。ASML自己预测2025年对华收入要降24%,之前靠中国市场填的缺口,现在根本堵不上。前CEO早警告过,限制只会逼对方自力更生,现在这话真成了现实。 咱们的反制也没搞“一刀切”,全是精准打击。先管制镓、锗,再给稀土设“豁免通道”——想拿稀土?得先保证给中国供货。这一下就把台积电、三星这些巨头架在了中间,到底是站荷兰设备还是站中国市场,总得选一个。 格力这步棋还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北方华创2024年营收快300亿了,拓荆科技的薄膜沉积设备国内市占率超30%,华海清科的抛光设备更是占了国内80%的市场。2024年国内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破了3000亿,国产化率虽说才25%,但增速肉眼可见。 有人问短期会不会难受?实话实说,2023年芯片进口还花了3500亿美元。但压力早变成动力了,28nm光刻机都要量产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突破,现在一个个落地。 荷兰冻结中资资产,结果中国一掐稀土供应,欧洲车厂立马缺芯片,库存撑不过两个月。本来想卡别人脖子,反倒把自己的产业链捅了个窟窿。 这事儿越品越明白:现在的产业早就是“你中有我”,靠行政命令断供,根本不是什么“杀手锏”,反倒像给自己设绊子。ASML在北京建维修中心、搞本土化采购,不就是怕丢了中国市场吗? 国产替代从来不是喊口号。从格力砸钱建工厂,到北方华创磨设备,每一步都是实打实的积累。以前依赖进口是没办法,现在能自主可控,才是真的硬气。 接下来的看点更足:格力的8英寸产线明年就要试产,国产设备还在啃14nm以下的硬骨头。你觉得下一个突破会出现在哪个环节?是光刻机还是测试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