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男生杀害同学,其父跪地求原谅:一场因嫉妒与扭曲心理酿成的悲剧 楼栋门口的血迹可以被冲刷干净,但一个家庭的生命永远停留在那个春天的傍晚。2025年4月8日,深圳一名初三男生钟某在自家小区内,将同班同学潘某某残忍杀害。这起悲剧发生于两人被同一家长接送放学回家后不久。10月15日,该案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庭审现场出现了被告人及其父亲下跪求原谅的一幕,而受害人家属坚决表示不接受这种迟来的道歉。 这起案件展现了青少年犯罪中的冷血与预谋特点,也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社会保护 案件中的加害者与受害者都是初三学生,且同住一个小区。自初一开始,潘某某家长应钟某母亲请求,无偿顺带接送钟某上下学,这种关系持续了近三年。2025年4月8日下午,悲剧上演。放学后,陈某某父亲照常将三个孩子送到小区门口后离开。钟某先回到自家楼栋,但看到潘某某独自一人准备上楼时,他携带网购的黑色折叠刀,绕到潘某某面前,持刀捅刺其数刀。更令人发指的是,钟某在第一次离开后,听到潘某某呼叫救命,竟再次折返,跪压在她身上,朝其脖颈处又捅了数刀。法医鉴定显示,受害者身上共有26处刀伤,最终因失血性休克死亡。作案后,钟某逃回家中,向家人谎称自己是因为见义勇为才受伤的。小区物业人员发现情况后报警,潘某某最终经抢救无效死亡。 10月15日的庭审持续了近四个小时,现场充满了情绪波动。当被害人母亲曾女士要求对凶手判处极刑时,钟某和父亲才当庭下跪道歉。曾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听到我们要求判他极刑,他‘咚’地就跪下来了,磕着头求原谅。可这算什么真心认错?早干嘛去了?她强调,在案发后半年的时间内,加害方家属从未主动联系道歉或表达赔偿意愿。钟某在法庭上的表现也令人深思。他抱怨看守所“很累了,想回学校,当被问及犯罪动机时,他声称“因为家里脏乱差,怀疑潘某某看不起他 然而根据曾女士了解,她的女儿从未去过钟某家,这一动机完全出于钟某的妄想。 这起案件并非一时冲动的激情犯罪,而是经过冷血预谋的行为。根据庭审透露的信息,案发前后,钟某曾在手机上搜索杀人要赔多少钱邯郸案等关键词。他还尝试伪造研究生身份购买无色无味毒药,未果后才选择了暴力手段,并在事后清除了浏览记录以规避侦查。 这种有预谋的犯罪心理在青少年犯罪中较为罕见,显示了犯罪者超越年龄的心智与冷血。青少年犯罪心理相关研究指出,部分违法犯罪青少年在情感上表现为冷酷性,对他人的痛苦缺乏同情心。 此案中钟某在听到受害者呼救后仍选择二次加害的行为,正是这种情感冷酷性的体现。 从案件细节可以看出,钟某的家庭教育存在明显缺失。案发后,钟某母亲曾在群内散布儿子“见义勇为”的说法,这一试图掩盖事实的行为反映了家庭教育的深层问题。 研究表明,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性格的基础,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的形成。 钟某声称的犯罪动机怀疑同学看不起自己家脏乱差也折射出他可能长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心理健康关注。青少年犯罪往往与认知能力低下、法制观念淡薄有关,这些都需要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正确引导得以纠正。 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鉴于钟某作案时已满十四周岁,他应当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于此类恶性案件,单纯的惩罚是否足够?法律专家指出,对于犯下重罪的未成年人,绝不能一放了之必须建立分级、分类的专门矫治教育机构,通过严格的管束与针对性的教育,力求将其拉回正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合力。 一方面要通过法制教育明确行为边界与后果,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社区预警与疏导机制,对行为异常的孩子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 如今曾女士的头发已在半年内变得花白。她常常登录女儿的微信,给自己发一句“妈妈我想你了”——那个原本能考上深圳前20名重点高中的阳光女孩,永远停在了14岁的春天。 而钟某面临的将是法律的审判。他的行为不仅摧毁了一个生命,也给两个家庭带来了永远的创伤。未成年人身份不是恶性犯罪的“免死金牌”,对于有预谋的恶性暴力犯罪,社会应当有零容忍的共识。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