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你以为古代小妾,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暖床解闷的玩物? 格局太小了。在那个时代,她

你以为古代小妾,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暖床解闷的玩物?

格局太小了。在那个时代,她们是能流通、能赠予的“硬通货”,是上流社会心照不宣的社交礼品。

今天偶然听闻“送妾”一词,初听时没太在意,细想之下却脊背发凉——这不是买卖,是“赠送”。就像如今请领导吃饭,饭后递上一盒茶叶、一瓶好酒;在过去,有些人家宴客,男主人酒酣耳热之际,手一挥就能把席间陪酒的小妾“送”给客人,一句轻飘飘的“今晚你就跟我走吧”,便决定了一个女人的一生。

你或许觉得这是野史杜撰?并非如此。这是当时上层社会公认的“风雅”,是藏在觥筹交错里的社交规则。文人骚客囊中羞涩时,会把小妾送给朋友换取盘缠,连苏轼都曾做过这样的事;地方小官想攀附上司,会将家中最貌美的小妾打包送上门,当作表忠心的“谢礼”。

说到底,她们只是“物件”——会喘气、会说话、会流泪,却没有自主意志的物件。家里的物件自然能随意送人,连法律都清晰界定:妾的地位比丫鬟高不了多少,丈夫去世后甚至不能改嫁,要做一辈子夫家的“财产”。

清朝有个案子更令人胆寒:有人欠了钱,竟拿自己的小妾抵押,白纸黑字写明“到期不还,人归债主”。后来他果然无力偿还,官方记录只有冷冰冰的六个字:“已成交,无案。”

成交了。像买卖一头牲口、一亩田地那样平常。至于那个女人的哭喊与绝望,在官府眼里根本不算“案子”。

最让我揪心的,是长辈提起的家族旧事:族谱上某位被称作“外祖母”的女性,其实就是当年被“送”出去的妾。一送之后,便再也没能回来,余生杳无音信。

她们的名字、她们的故事,早已被时光抹去。最后或许只在族谱某个不起眼的角落,留下一行小字:“侍某氏,生子一人。”连全名都没有。

“侍某氏”三个字,轻得像一声叹息——她分明来过这世间,却又像从未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