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一步步逼迫着我们这样与之斗下去,会有什么结果?结果就是:中国最终会抛弃一切对

美国一步步逼迫着我们这样与之斗下去,会有什么结果?结果就是:中国最终会抛弃一切对美幻想,对中美关系不再抱任何期望,就像朝鲜战争之后的五六十年代般,毫不含糊的直接视美国为死敌。这样也就彻底去掉束缚,从此放开了手脚。直接与美为敌,会被世界孤立吗?答案是:那也不见得! 中美关系走入深水区,已非简单的贸易磋商,而是战略博弈的全面摊牌。早在2018年,美国启动对华关税战,针对34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的税率,波及钢铁、铝制品和消费电子等领域。中国迅速回击,对等规模的反制措施覆盖美国大豆、猪肉和汽车进口。2020年签署的第一阶段协议,曾短暂平息风波,北京承诺增加2000亿美元美国商品采购,包括能源和农产品。但协议执行磕绊不断,2021年美国国会通过涉疆法案后,冻结部分关税豁免,北京调整进口转向澳大利亚煤炭和巴西大豆。进入2025年,特朗普重掌白宫,上任首周签署行政令,对中国半导体设备和人工智能软件实施更严出口管制。2月4日,10%关税覆盖所有中国进口货物生效,进一步推高中美贸易逆差。4月,特朗普宣布对电动车电池加征额外税率,北京商务部暂停美国玉米进口。这些举措层层叠加,旨在掐住中国产业链要害,从南海巡航到投资审查,无一不瞄准北京的核心利益。全球供应链随之震动,美国中西部农场库存积压,中国转向南美供应商,贸易数据曲线直线下滑。 中国反制措施精准而克制,却直击美国痛点。10月9日,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发布三项公告,对稀土出口实施全链条管控:原矿出口需逐批审核,中重稀土如钬、铒和锂电池材料纳入许可范围,甚至第三方国家加工产品也须技术溯源。这项举措覆盖开采、冶炼分离到磁材制造的全过程,形成从原料到终端的闭环控制。美国高科技和军工领域对中国稀土依赖度高达80%,F-35战斗机的雷达系统、特斯拉电动车的永磁电机以及风力发电机的钕铁硼磁材均离不开这些资源。 稀土管制复制了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的“外国直接产品规则”,既合规又高效,切断全球供应链对美输送的关键节点。美国国防部报告承认,若供应完全中断,军工产业将在18个月内瘫痪。北京此举并非仓促,而是基于多年布局,内蒙古和江西的矿场产量稳居全球首位,技术门槛让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短期难破。相比之下,美国试图建稀土供应链,却卡在分离提纯环节,成本高企且效率低下。中国商务部强调,此为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必要步骤,全球买家迅速调整订单,欧洲汽车制造商延误电动车生产线,日本企业重新评估采购优先级。 特朗普的回应暴露了华盛顿的底气不足。他在社交媒体上指责中国稀土管制为“经济勒索”,并于10月11日宣布从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征收100%关税,涵盖关键软件出口管制。特朗普还将大豆问题推向前台,抱怨北京自5月起暂停采购美国大豆,导致中西部库存达历史峰值,价格暴跌超30%。美国大豆出口本占全球份额的40%,中国作为最大买家,一度采购量占美国出口的60%。如今,北京转向巴西和阿根廷,南美产量增长填补缺口,伊利诺伊和艾奥瓦的农场主损失惨重,仓库堆满黄豆,补贴承诺因政府停摆而延宕。特朗普承诺用关税收入补贴农民,却忽略美国消费者将承担更高通胀,2025年数据显示,对华出口仅占美国总出口的7%,而中国对美出口占其总量的12%。中期选举压力下,农业州选情岌岌可危,特朗普急于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施压恢复大豆贸易,却难掩“可替代商品”对抗“不可替代资源”的尴尬。芬太尼问题也被他拉入谈判,称北京未遏制前体化学品出口,加剧美国阿片类危机,但数据表明,此类指责多为转移国内矛盾的说辞。 这种对抗姿态似曾相识。上世纪50年代末,朝鲜战争炮火余烬未散,北京就已明确将美国定位为首要对手。那段时期,中美关系冰封25年,北京抛开对华盛顿的任何幻想,转向自力更生和国际联合。1950年朝鲜半岛冲突爆发,美国第七舰队介入台湾海峡,北京视之为直接威胁,志愿军跨江作战后,外交上彻底断绝合作空间。50年代到60年代初,北京加强与苏联的联盟,同时在亚非拉国家推动不结盟运动,摆脱孤立局面。类似当下,华盛顿的层层逼迫正蚕食北京的克制底线。2025年的稀土举措,正是这种心态的现代回响:不再寄望于“公平协议”,而是视美国为战略死敌,卸下包袱,放开手脚。 特朗普的“交易思维”视中国为办公桌上的筹码,却忽略北京已从被动防守转向主动布局。历史证明,这种转变往往标志着大国博弈的分水岭,北京的决策层通过数据分析和全球地图,确认资源多元化的可行路径。长远看,这场博弈升级为资源战和规则战,考验两国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