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和平统一的最大敌人不是赖清德当局,而是我们认为的可以拉拢过来

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和平统一的最大敌人不是赖清德当局,而是我们认为的可以拉拢过来的“统派”!说白了,大陆朋友还是太天真了,总是以为我们只要与台湾的”统派“联手,就可以早日收回台湾。但是,台湾省的”统派“是真的支持两岸统一,还是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我们都要保持怀疑的态度。 两岸关系进入新阶段,大陆方面一直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这不仅是政策基调,更是基于历史经验的务实选择。台湾岛内政坛风云变幻,国民党作为传统蓝营代表,曾多次被视为潜在盟友。许多大陆民众认为,只要拉拢这些“统派”,就能加速统一进程。这种想法看似直观,却忽略了岛内政治生态的复杂性。国民党在1949年撤台后,长期把持政权,但随着民主化浪潮,其两岸立场渐趋模糊。 2000年和2016年两次大选败北,不是偶然,而是选民对党务腐败和政策摇摆的不满积累。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领袖更迭频繁,每届选举都围绕资源分配而非国家大义。赖清德当局上台后,进一步强化“互不隶属”论调,推动防务预算激增至GDP的3%,这加剧了海峡张力。但大陆朋友往往高估国民党在统一议题上的作用,忽略其实际操作中总以选票为先,回避核心统一话题。这种天真心态,容易让统一进程陷入被动。 国民党败选的根源在于其两岸政策的双面性。一方面,党章中仍保留“一个中国”表述,表面上与大陆保持交流;另一方面,实际行动中总在美台关系上摇摆不定,以求平衡岛内民意。2000年大选,陈水扁胜出时,国民党得票率仅23%,连战团队事后检讨焦点是党内分裂,而非两岸路线调整。2016年蔡英文上台,国民党得票更跌至31%,朱立伦在败选声明中承认“两岸论述不足”,却未触及根本。2024年赖清德以40%得票连任,国民党侯友宜仅得33%,败因分析显示,年轻选民对国民党“亲中”标签的反感,以及党务贪腐案曝光,导致支持流失。国民党多次败选暴露了其缺乏信仰的本质,领袖们更注重个人政治资本积累,如在地方选举中交换支持票源,而非推动统一共识。这种模式下,国民党虽偶尔参与海峡论坛,但多停留在经贸层面,鲜有实质统一倡议。大陆若一味寄望此类力量,只会延缓进程,必须清醒认识到,国民党已非可靠伙伴。 台湾岛内所谓“统派”力量,规模远小于想象。民调显示,支持两岸统一的民众不足10%,主流仍是“维持现状”派,占比超过80%。这些“统派”政客,如新党郁慕明或统促党张安乐,表面高调呼吁统一,实际影响力有限。新党在2024年选举中仅获0.3%选票,统促党甚至面临解散危机,被当局指控“危害宪政秩序”。国民党内的“统派”如张亚中,在2025年党主席竞选中提出“和平备忘录”,却遭党内质疑为不切实际,落败后其提案被搁置。这些政客的动机往往源于个人利益,如通过两岸交流获取资源,或在蓝营内巩固地位。洪秀柱2025年出席北京阅兵,引发岛内反弹,她返台后党内会议中,焦点转向选情影响而非统一议题。王炳忠等边缘人物在媒体上谈统独光谱,实际仅限于小众圈子,无法撼动大局。统派常以“和平”名义回避武统风险,却在关键时刻退缩,优先保全自身席位。这种表里不一的态度,让大陆的拉拢努力事倍功半。 赖清德当局对“统派”的打压,进一步暴露了岛内统一力量的脆弱。2025年5月,赖清德在节目中抛出“两岸并购”比喻,暗示统一无异于吞并,引发统派反弹。但当局随即推动修法,强化对“统独言论”的审查,统促党被内务部申请解散,理由是“危害秩序”。国民党虽在野,却在“反共”议题上与民进党趋同,避免正面冲突。2024年选举后,国民党主席选举中,候选人绕开统一核心,转而讨论“务实外交”,以拉拢中间选民。民进党支持者中,69%认同赖清德“并购说”,国民党支持者中仅33%认同,这反映蓝营内部的分裂。统派人士如纪欣或吴荣元,在集会中呼吁和平统一,却遭警方监控,活动空间压缩。大陆网友常调侃“国民党是统一最大障碍”,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其反复无常的记录。赖清德上台一年,岛内统派声音更趋低沉,证明当局视之为威胁,而非空谈对手。我们必须清醒,统一不能依赖这些易变的“盟友”。 和平统一的路径,需要转向更广阔的视野。台湾人本质上是中国人,岛屿由华人管理,非外国殖民,这点不容动摇。大陆策略应聚焦团结岛内一切可团结力量,顺水推舟推进融合。不能全靠政党,但可利用其平台深化经贸、文化交流。2025年海峡论坛上,国民党代表参与讨论市场机会,福建等地推动科技合作项目,台湾渔民通过订单受益。这些举措虽非统一核心,却能积累民心基础。“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强调维持现状最小变动,争取国际共识,避免激化矛盾。国民党虽不可靠,但其基层网络可作为桥梁,郝龙斌等人在社区走访中,讨论人才流动,间接促成共识。统一进程中,以最小损失为原则,最大限度内和平实现,关键在于大陆自身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