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报道,河南郑州,男子欠了100多万外债没有还清,他已经把车子和房子都给卖了,名下也没有其他财产,每个月只有几千工资和下班后打点零工去凑钱。可没想到,男子的前妻、母亲、朋友和同事都陆陆续续收到了催收信息,男子怀疑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根据手机号段,他找到了一家科技公司,想弄清楚是谁发送的短信,可对方却说:我们只是通道方,是客户自己提交短信发送的,手机号我们是不审核的。最终男子选择了报警处理。 河南的李先生因为投资失败背上了百万债务,为了还钱,他卖掉了房子和车,靠每月几千元工资和零工收入艰难维持生活,他承认欠钱是事实,一直在努力偿还,但最近发生的事让他感到困惑。 李先生的前妻、72岁的老母亲、同事和朋友陆续收到催收短信,内容都是关于他欠款的事,奇怪的是,他自己的手机从来没收到过这些催收信息。这说明对方精准掌握了他的通讯录信息。 李先生根据短信上的号码找到一家科技公司,对方的解释是,他们只是提供短信发送通道,客户自己提交短信内容和手机号码,他们不负责审核,工作人员把自己的服务比作大马路,说只能保证业务流程符合规定,无法控制别人怎么用。 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际上回避了核心问题,催收公司究竟是从哪里拿到债务人通讯录的?这些联系人的信息又是怎么泄露的? 业内人士透露,催收行业有一套专门的办法来获取债务人的联系方式,行话叫“失联修复”,常见手法是冒充快递员、律师助理或者其他身份,从债务人的亲友、单位同事甚至社区干部那里套取信息。 更严重的情况是,有通信运营商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违规查询用户信息并出售,据了解,这类信息在黑市上的价格大约是每条10到13元。这些做法都已经触犯了法律。 按照规定催收行为只能针对债务人本人。李先生案例中,催收方给他的前妻、母亲、朋友和同事发短信,这些人和债务没有直接关系,催收方的做法明显违规。 有人可能会说,借款时不是签过授权协议吗?确实很多借款合同里会有一条授权条款,允许在必要时联系紧急联系人,但这不代表可以随意骚扰所有通讯录里的人,更不能以此为借口大规模群发短信。 非法获取、出售或者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最高可以判处七年有期徒刑,催收方骚扰无关人员,受害者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催收方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但骚扰人家老母亲就太过分了!这位李先生已经卖房卖车努力还债,比那些跑路的老赖强太多了,催收公司不去找本人,却专门挑老人和前妻下手,这分明是心理战术,太下作了。” “楼上说的对,这就是典型的“软暴力”,我有个朋友也遇到过,催收电话直接打到他公司前台,害他差点被开除,这些公司就是吃准了人们要面子,专门挑软肋下手。 ” “那个科技公司的说法真让人火大!“我们只是通道方”,这不就是甩锅吗?按这个逻辑,有人用菜刀伤人,卖菜刀的也没责任咯?号段是你们的,你们就有审核监管的责任! 现在个人信息泄露太严重了。” “我猜八成是李先生之前借款的APP偷偷读取了通讯录。这些APP安装时都要各种权限,不同意就不让用,简直是霸王条款,听说现在有种“爆通讯录”的催收方式,就是故意让你在亲友面前丢脸。” “这种做法虽然可恨,但真的有效,很多人碍于面子只能想办法凑钱还债,李先生应该直接去央行征信中心举报,这些违规催收行为现在管得很严。” “去年就有催收公司因为骚扰债务人单位被罚了80万,我觉得这事要分两面看:李先生确实欠钱该还,但催收也要讲究方式。” “毕竟他还在努力工作还债,没有失联跑路,直接骚扰72岁老人实在说不过去,这些催收公司就是钻法律空子。他们注册个科技公司,其实干的就是催收的活。” “建议国家应该设立催收行业准入制度,没有牌照的一律按非法经营处理,最可气的是那个“诉前调解中心”,一听就是假的,”真正法院的调解员怎么会不敢报单位名称?这种冒充国家机关的行为已经涉嫌犯罪了。 ” “李先生选择报警是对的,现在警方对这种软暴力催收打击力度很大,去年郑州就打掉了一个冒充公检法催收的团伙。 ” 为什么正规的债务纠纷解决渠道这么少?如果法院能有更便捷的小额债务纠纷调解机制,也许大家就不会去找这些不正规的催收公司了。 如果你遇到这种被“爆通讯录”的情况,是会选择报警处理,还是想办法尽快还钱息事宁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信源:街道办事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