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资格归位,青春难返 当“资格回来了,人却回不来”这句话出现在武汉大学超话,十

资格归位,青春难返 当“资格回来了,人却回不来”这句话出现在武汉大学超话,十万点赞的背后,是无数人对一段错位青春的共情。 故事的脉络清晰却令人扼腕:一次材料审核的误判,让国家补助与保研资格骤然失色;两年停学时光里,网络暴力的裹挟、抑郁情绪的蔓延,甚至自杀念头的侵袭,层层压垮了一个年轻学子的身心;如今,一纸恢复通知送达,他重返校园,却只剩夜夜无眠的煎熬。 武汉大学未曾公开致歉,仅将他的名字从处分名单移至保研名单。肖同学的一声苦笑道尽无奈:名单上的姓名可以更改,可互联网留下的搜索记录、那些伤人的痕迹,却永远无法抹去。当年义愤填膺骂他“骗补”的网友,早已删帖离去,只留他独自在过往的阴影中艰难前行。 这场风波暴露的,远不止一处制度漏洞。审核环节只依赖系统数据,不给学生半句辩解、一次澄清的机会;舆情发酵时,校内媒体集体沉默,任由谣言肆意传播、吞噬真相。遗憾的是,肖同学不是这场制度漏洞下的第一个受害者,若不改变,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其实,补救的方式并不复杂:一封由校长署名、饱含诚意的道歉信,是对学子尊严的正视;一笔覆盖心理治疗费用与延迟毕业成本的经济补偿,是对他两年损失的弥补;一套“学生先听证、再定处分”的透明流程,才是堵住漏洞、避免悲剧重演的根本。这些举措,其他高校早已实践,其成效有目共睹。 名单可以补充,错失的时光、留下的创伤,却难以弥补。对于高校而言,比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学分”,是始终将学生视作有血有肉的个体,用温度与尊重守护每一段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