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49年,张大千散尽家财,弄到了三张飞机票。这架飞机,是最后一架离开成都的飞机

1949年,张大千散尽家财,弄到了三张飞机票。这架飞机,是最后一架离开成都的飞机。后来,齐白石和徐悲鸿,都给张大千写劝返信,可是张大千却无动于衷,反而开始了环球旅行……   1949年,成都机场的最后一班飞机即将起飞。张大千带着妻儿踏进机舱,身后是散尽家财换来的三张机票,更是与故土的永久别离。这位已经名满天下的画家,毅然选择了永不回头的远行。   那时,很多人怒骂张大千“投奔国民党”,可常年在他身边学画的刘力上后来澄清,他和国民党上层只是艺术往来,对共产党更是无恩怨无往来,甚至年初还应何香凝之求,给毛泽东画过题着“润之先生”的荷花。   张大千的离开看似“放纵洒脱”,但实则更像乱世中艺术家的仓皇避难。齐白石蘸墨挥毫写下的劝返信,徐悲鸿字字恳切的呼唤,都没能打动这位去意已决的画家。   当故友们选择留下迎接新时代时,张大千却开启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环球漂泊。这个决定背后,藏着一个艺术家最极致的执念。   张大千深知,自己毕生追求的敦煌临摹、珍藏的古画、开创的新技法,都需要绝对自由的土壤。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选择了艺术至上,哪怕付出的代价是永别故土。   然而,这次离别竟成了他创作的转折点。漂泊的生活反而打开了他的视野,巴西的八德园、美国的海岸线、台北的外双溪,世界各地的风景都融入了他的笔墨。   有人指责他不够爱国,但细数他漂泊期间的作为:将敦煌临摹作品整理出版,让世界认识中国艺术瑰宝;在各国举办画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使者;晚年将毕生珍藏的古书画无偿捐给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举动,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家国情怀?   或许在时代巨变面前,艺术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徐悲鸿选择扎根土地,用画笔记录现实;齐白石闭门造车,在方寸间寻找天地;而张大千走向世界,在交融中开拓新境。这三种选择,本质上都是艺术家对创作自由的捍卫。   张大千的远行看似决绝,实则蕴含着他对纯粹艺术的坚守,和对家国故土的眷恋。他的画作越到晚年越见深沉,那些泼墨山水里,分明流淌着长江黄河的影子!   站在今天回望历史,不得不承认,张大千的环球之旅,意外地让中国水墨画与世界艺术思潮发生了碰撞。我们不该简单评判对错,那个带着三张机票决绝离开的背影,也证明了文化的火炬需要有人守护,而守护的方式从来不止一种。   如今,张大千的画作频繁回到大陆展览,成为连接两岸的文化桥梁。这就是最好的结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艺术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 | 张大千 凤凰网 | 这才是“大千荷” 文|墨海 编辑|史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