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第三届良渚论坛“薪火相传:博物馆功能拓展与文物活化利用”分论坛在杭州举办。
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缅甸、塞尔维亚、古巴、尼日利亚等国家的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成员单位代表逾100人出席论坛。


论坛上,宣布亚美尼亚历史博物馆、伊朗塞姆南历史博物馆等8家联盟新成员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至此联盟成员达到180家,包括65家国际成员、115家国内成员,覆盖五大洲。

论坛发布了《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杭州宣言》。宣言包括“深化文明互鉴,守护文化遗产”“拥抱数字技术,促进知识共享”“强化联盟协作,弘扬丝路价值”“赋能青年成长,培育未来力量”“践行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拓展跨界合作,激发文化活力”六大方面,号召联盟各成员以历史智慧为根基,以杭州为崭新起点,秉持“薪火相传”之精神,携手守护人类共同遗产,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创丝绸之路和谐繁荣的未来。


论坛围绕博物馆功能拓展与文物活化利用主题,聚焦全球博物馆领域的实践者分享了如何让沉睡的文物“说话”,如何让古老的技艺“复活”,如何让博物馆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
在主旨发言阶段,联盟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罗文利以“努力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发挥博物馆功能”为主题,分享文物活化利用方面的实践探索,提出科技赋能、技术应用和交流合作等完善路径。

2024年,全国7046家备案博物馆接待观众近15亿,占到国内旅游人数的四分之一以上。罗文利说,“观众到博物馆去,不仅能够观赏文物和展览,还能观看演出、品尝咖啡、购买文创等等,博物馆已然成为公众旅游休闲、社会交际的文化综合体。”
此外,博物馆的全民教育功能也更加深化。据统计,2024年全国各类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数超过4.3万场,博物馆教育覆盖儿童青少年、银龄族等不同群体。
在拉动经济方面,博物馆的功能也日益突出,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2024年推出文创新品200余种、350多个品类营收同比增长100%。国博的网红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已突破200万件,这是一个文物活起来的小案例,却印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消费中的强劲生命力与广泛影响力。
随后,联盟副理事长、缅甸国家博物馆馆长杜楠劳宁发表了“薪火相传”主题发言,在谈到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方面,她分享了数字化英语、社区教育、社会协作、全球推广等领域经验做法。

联盟副理事长代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阿卡玛拉尔·伊布拉耶娃从数字化、文化经济和国际化等维度探讨了博物馆功能拓展与文化遗产复兴。在她看来,一座现代博物馆是“研究平台、教育中心、社会中介、数字实验室,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和国际关系的合作伙伴。”

联盟副理事长、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以“国丝环球展柜”1+N模式为例,阐述博物馆在文明传承与转译中的机制研究。她从博物馆文物活化的学术研究角度分析,文物本身不自带明确意义,需要通过“阐释”,如展览叙事、数字解读为其赋予当下语境下的内涵,文物要从“静态藏品”转化为可被公众消费、体验和学习的文化资源。
“通过数字化手段,如3D建模、虚拟展厅等,突破文物等物理限制,实现可及性与互动性的升级。”季晓芬说,国丝环球展柜说一场创新设计,博物馆作为时尚的“文化基因库”,要从“文物存放容器”到“传承创新引擎”。

在分议题讨论阶段,37位国内外文博机构负责人和专家围绕“博物馆与多样文明:以馆藏珍品阐释丝路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博物馆与社会协作:构建融合公众、社区与城市的文博服务网络”“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践行绿色运营、社会责任与文化永续的多元路径”等议题开展交流和讨论。
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馆长代表贝思文,在中国工作生活已经20年,他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表示,自己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非常快速的文博业发展,中国的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真正让文物活了起来。“中国有很多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比如AR眼镜技术,我个人非常喜欢,因为它是会给观众一个定制化的体验,甚至比讲解员给我们讲展览还要有意思,可以通过一些视觉效果,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贝思文说,“匈牙利老百姓对中国文物非常热爱,希望两国的博物馆可以加强交流。”


本次分论坛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国丝绸博物馆执行承办。
当晚,中外嘉宾和代表还走进中国丝绸博物馆,调研中国丝绸博物馆展览、研究、文物修复和社教等工作,并参加丝路之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