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谁懂!宝山菜园里竟藏着美术馆?用艺术解锁乡村自然美学

近日,由宝山区文化和旅游局与宝山区妇女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一居一村”城乡艺术社区建设计划,在顾村镇沈杨村901欢乐农场迎来重要节点——“农家乐:菜园美术馆开馆展”与“艺术菜园:叶之林美术馆开馆展”同步启幕,标志着宝山城乡艺术社区建设迈入资源互通、居民共融的新阶段。

“农家乐:菜园美术馆开馆展”落地沈杨村901欢乐农场,邀请艺术家于翔、周莉、欧阳婧依参展。三位创作者从乡村自然与生态议题出发,以多元媒介回应“菜园”场域,展开一场关于生命、艺术与社区的深度对话。

于翔的雕塑系列《农家乐》以白鹭与鹅为原型,运用纸质材料重构形象,营造出虚实交织的视觉体验,与自然环境中的风、光互动,传递人与自然共生的诗意。

欧阳婧依的平板绘画《八蔬菜图》则以数字笔触描绘番茄、黄瓜等农作物,以明快色彩构建当代“菜园绘卷”,重塑乡村图像意义。她表示,“通过平面化和抽象化的表现方式,可以更加方便居民和附近的儿童理解和学习绘画。我希望能让儿童在学习科技和一些基础学科之外,还能了解田园生活,能更加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

周莉的《大自然植物保护图谱》则以研究视角聚焦长三角原生植物,结合“艺术生境”实践,以图谱形式呈现植物形态与生态价值,成为一本可感知的“社区生态手册”。

展出的“艺术菜园”原是沈杨村提供给居民耕种的一片田地,如今成为连接城乡的艺术纽带。居民步入此地,即可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活气息与艺术情感,社区和田园由此成为一座“有温度的美术馆”。居民王璐参观后表示,“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农作物,还看到了一种艺术的展现,这种延伸是很不错的。它让种植不只是农业活动,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出美,不只是收获的美,更多是通过丰富的颜色和创作,收获一份愉悦。”

作为此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艺术家周莉在菜园美术馆外墙创作墙绘《彩马图》,以明亮色彩呼应周边马术场景,并通过六面体海报栏将农场艺术氛围连为一体。活动现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赵蕾老师带来“植染秋华:植物丝巾染制工作坊”,引导居民以天然染料进行创作,在捆扎与浸染中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交融。

社区美术馆策展人王南溟表示,“居民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艺术作品,还可以进行手工活动、读书会、休憩、议事……这样用兼容空间把艺术植入进去,可以让美术馆更好地跟人融合在一起。我们试图让它成为一种新农村的生活方式,提升公共文化和艺术的层次,让更多人接触到可及可感的艺术。”

“艺术菜园:叶之林美术馆开馆展”以“生活即艺术,社区即展场”为理念,展出保利叶之林居民参与菜园实践的影像与农耕记录,展现“艺术乡建”从艺术家主导转向居民共建的新阶段。展览空间本身亦为社区“微更新”的成果——继2024年将居委会墙面改造为展墙后,2025年进一步将保利叶之林会所一楼大厅升级为兼具公共服务与艺术展示功能的共享空间,使艺术真正融入居民的日常动线。

作为落实文化强国战略与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一居一村”计划积极响应国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政策导向,以艺术为纽带,联动城市社区与乡村空间,构建起居委会、村委会与社区美术馆三位一体的治理格局。自2024年8月启动以来,项目已在沈杨村陆续开展“野趣生活”“艺术菜园”等系列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跨社区、多参与的艺术社群与合作机制,为本次“双馆齐开”奠定了扎实基础。

本次双馆开幕也是宝山社区美术馆2025年“社会学艺术节”与“艺术家庭营造计划”的重要环节,进一步推动艺术家深入基层,激发居民文化创造力与社区认同感,让艺术不再只是被观看的对象,而是可体验、可分享、可持续的公共实践。

随着菜园美术馆与叶之林美术馆的同步启幕,宝山正以更具温度的方式,将艺术浸润至城乡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绘就一幅绚烂而温暖的共建图景。

快看!你关心的沪渝蓉高铁宝山隧道施工进程→

宝山有个地方|灯塔营地的夏日记忆

想拍秋日童话照?这里有大片的“粉红海洋”→

记者:李桃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