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说说霜降时节的老北京民俗

转自:劳动午报

时近霜降,这算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冬过渡时节。古云“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其意为天气冷了,露水凝结成霜,由此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越来越频繁。作为文化名城的北京,历史上霜降民俗亦颇为浓厚。今天就说说早年间老北京的那些霜降民俗风情。

“霜降”一词始于战国时期

据《气象史话》载:霜降又名严霜、霜刀、霜剑,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为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时间大约在每年公历10月下旬之间。

“霜降”一词的来历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礼·月令》中已有“仲秋之月,霜始降,故谓之霜降”的物候记载。而作为节气,最早见于西汉《淮南子》,明确将“霜降”列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其实,“霜降”这个名字只是用来比喻这时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具体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节令。

霜降时节,大地上的寒气开始凝聚,早晚变冷,有时夜晚气温会骤降到0℃以下,水蒸气在地面或草木上凝结成细微的小冰晶,有的就形成了白色霜花,中午天气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就北京地区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即进入霜降节气后,冷空气活动越来越频繁,昼夜温差迅速增大,不久便到了立冬节气。

霜降时节京郊大地收获忙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中北部,历史上京畿作物种植繁多,从寒露节气开始,大部分作物进入收获阶段,尤其是到了霜降,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蔬菜,均进入秋收的扫尾阶段。

“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即甘薯,北京人谓之白薯)正适宜。”这个时候,甘薯如果不及时收获,可能会受到低温冻害,影响产量和品质。“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霜降节气,萝卜也到了大量收获的时节,霜降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出现冻皮等情况,收获之后不易保存过冬。此外,霜降时节,柿子已经成熟,要及时采摘,“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苹果、梨经过秋季的生长,也到了采摘的时候,都要及时收获、上市。

清代竹枝词云:“几日清霜降,寒畦摘晚菘;一绳檐下挂,暖日晒晴冬。”这里所说的“晚菘”,指的是大白菜。早年间,京郊大白菜的种植面积较大,海淀、丰台、朝阳等都有大量种植。每至霜降节气之后,便进行最后的管理,临近立冬时就开始收获,俗称“砍白菜”。民谚有“立冬不砍菜,必定要受害”。此时,菜田中一派繁忙的收获景象,一车车大白菜被运送到城镇的菜站、菜场,而市民排队购买冬储大白菜成了京城里的一大景儿。

“霜降见霜,谷米满仓”,到了霜降时节,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等粮食作物均已成熟,人们抓紧时间抢收,随后晾晒、脱粒、入仓,一年辛勤的劳作,换来农民对丰收的喜悦。

霜降京城食俗颇有讲究

老北京的每个时令节气,几乎都与吃有关,霜降节气也不例外,且有“霜降不补,入冬受苦”之说,意为此时应注重养生以应对寒冷天气。

霜降节气,老北京人进补的美味讲究吃牛羊肉,其味道鲜美、有滋养胃之效,尤其是涮羊肉、烤羊肉,此时京城大小火锅店的生意最为红火。而生活在北京的不少南方人每到霜降时节,会购买鸭子煲鸭汤、做鸭肉菜来吃。

霜降时节人们还要吃萝卜,民间有“十月萝卜赛人参”之说,其吃法多样。《北京食俗趣话》载:“白萝卜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只能熟吃;皮色透明,肉不辣而甜者,可以生吃。生吃白萝卜一是下气,解腹胀之围;二是白萝卜入肺,肺应秋季,既止咳,又顺肠通气。”老北京人喜欢吃炒萝卜条、爆腌萝卜、羊肉炖萝卜等。

霜降最应景的美食当属柿子,民谚有“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一说。认为此时节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鼻涕。柿子在霜降前后成熟,此时皮薄、肉鲜、味美。房山大峪沟磨盘柿、北车营金灯柿、平谷黄松峪八月黄、乐政务杵头扁、昌平十三陵大盖柿等均为京郊特产,以色、形、味俱佳闻名,一经上市,便为人们所青睐。

霜降之时家家户户忙腌菜

早年间冬季蔬菜品种很少,多是白菜、萝卜,所以咸菜成为不少人家的当家菜。为此每至霜降前后,几乎家家都要腌制咸菜。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腌菜》云:“霜降后腌菜,除瓜茄、芹芥、萝卜、擘蓝、箭干白、春不老之外,有白菘菜者,名黄芽菜,乃都门之极品。”

北京人腌咸菜用的蔬菜,以芥菜、雪里蕻、萝卜为主,腌制时只能用大粒盐,不能用细盐,因后者易腐烂。而腌白菜,俗称“汲酸菜”。清《食味杂咏·北味酸菜》记载了酸菜的做法:“寒月取盐菜如缸,去汁,入沸汤瀹之,勿太熟。即以所瀹汤浸之,浃旬而酸。与南方做黄韭法略同,而北方黄芽菜、白菜肥美,腌成酸菜,韵味绝胜。”

腌菜一般用大水缸,家里人口少的用小水缸或坛子。腌制前,将水缸刷洗干净,然后将所腌的菜,逐层码放到缸内,一层菜一层盐,随后赤脚踩踏,这样才能压紧,不透空气,防止腐败,又不会给蔬菜带来硬伤。一般是踩完一层菜,再放一层菜和盐,继续踩,最后压上圆石头,这些石头需用水煮,保证无菌。积年使用的腌菜石和腌菜水堪称宝物,因为以此腌出的咸菜味道独特。

观赏菊花、秋叶为霜降之雅俗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由此赏菊为霜降时节的雅俗。《帝京岁时纪胜》云:“秋日家家胜栽黄菊,采自丰台,品类极多。惟黄金带、白玉团、旧朝衣、老僧衲为最雅。酒垆茶设,亦多栽黄菊,于街巷贴市招曰:某馆肆新堆菊花山可观。”清代《京华百二竹枝词》曰:“名类纷繁色色嘉,秋来芳菊最堪夸。如何偏改幽人号?高唤街头卖九花。”明清时期,富人、商户还用品种不同的菊花摆成菊山,场面蔚为壮观,尤其是被霜打过的菊花更是鲜艳。此时京城很多地方都要举行菊花会。尤其是如今的北海、天坛、中山公园都有各种菊花展,而不少寺院也摆放不少菊花,人们纷纷前往,赏菊、品菊成为京城一大雅事。

“霜重色愈浓”,经历重霜打过的树叶,颜色越发浓郁鲜艳。枫叶、黄栌、银杏、槭叶、梨叶等,或鲜红、或明黄,甚是耀眼。京城百姓观赏秋叶多去往西山一带。《帝京岁时纪胜笺补》云:“游西山看红叶枫林之外,尚有梨杏,故霜叶之红,与夕阳相映,天然景物,有如东海(日本)樱花。”香山红叶历史悠久,曾有“七分秋色在香山”之说。远在金代诗人周昂观赏香山红叶后便即兴赋诗:“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清代郑板桥观赏香山红叶时,即兴写下“红树年年只报秋,西山岁岁想同游”。每至深秋的霜降前后,人们纷纷到香山赏红叶。所以,赏红叶在霜降时节是很适宜的。

搪炉子、安烟筒、买煤,准备过冬

霜降之后,紧接着的下一个节气是立冬。早年间北京人还有几件事儿是到了霜降要赶早做的:搪炉子、安烟囱、买煤,准备御寒过冬。

什么叫搪炉子?而今只有上了些年纪的人才知道,就是在火炉子内壁抹上一层搪炉泥料,是由黏土、沙子、青灰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既能起到保温的作用,也可延长炉子的使用寿命。早年间京城有专门搪炉子的手艺人,霜降之后,立冬之前便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搪炉子。

火炉子放在屋里,要接上烟筒排烟的,所以每年霜降之后立冬之前,家家户户都要买好烟筒,等要生火之前,得把烟筒装上。烟筒通过拐脖儿连接,一直通到户外,既是排烟、也可散热取暖。安烟筒也有技巧,烟筒是大头套小头,才能确保不漏气。安烟筒要在墙上钉上钉子,或梁上钉个钉子,用细铁丝把烟筒给固定住。烟筒还得有一定的坡度,以便烟油子能够流出去。

生火需要煤炭,明清时及民国时多为煤球,20世纪七十年代后以蜂窝煤为主。远在元代,大都城内已有煤厂子、煤铺,《朴通事》中有“到煤场里推煤去”的记载。而明清时,“都人炊爨惟煤是赖”,所以北京城的街道中都有煤铺销售煤炭。煤球是用煤末和黄土和匀后制成的,为普通人家以炉火取暖的主要燃料。摇煤球的以河北定兴人居多,有的在煤厂子做工,也有的扛着板儿锹、剁铲、摇筐、转盆等家伙走街串巷吆喝,谁家需要,便上门摇煤球。清代《煤球诗》曰:“摇将煤碱作煤球,小户人家热炕头。”

霜降,作为季节的转折,既是秋天的终章,也是冬日的序曲。而“霜降”也被誉为二十四节气里最有意境美的名字:“霜华铺野映秋阳”“霜叶红于二月花”。大自然以静美优雅的景致,为人间增添了一幅充满秋意的画卷。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