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东营市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升级全方位筑牢高质量发展科技根基

大众网记者薛成琳东营报道

10月15日,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东营市科技创新平台能级跃升新格局新闻发布会,邀请到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晓慧,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富杰,山东产研中科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巴悦生,东营市悦来湖数字经济产业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东开数科(山东)产业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宝,山东海科创新研究院院长朱丁伟,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东营市科学技术局始终将统筹推进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驱动发展的核心抓手,通过重塑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贯通成果转化关键路径、构建全链条孵化生态、深化市场化机制创新四大核心举措,成功推动全市创新平台体系实现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赋能”的跨越式升级,为东营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科技平台根基。

在战略科技力量布局重构方面,东营市重点打造“国家-省-市”三级联动、梯次衔接的实验室体系,形成覆盖关键领域的科技支撑网络。国家级层面,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高效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的落地,实现了东营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该实验室自建成以来,已成功集聚包括郭旭升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229人,组建了多支专业研发团队,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济阳页岩油富集理论。基于这一理论,实验室指导相关企业探明页岩油资源量达105亿吨,为我国东部地区页岩油开发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有力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省级层面,东营市完成3家原有省重点实验室的优化重组,并新批复建设4家省重点实验室,覆盖生物医药、海洋装备、油气开采等多个重点产业领域。其中,由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山东省海洋油气水下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是全省地球海洋领域唯一由企业牵头组建的省级实验室,目前正集中优势力量攻关2000米级水下采油树等“卡脖子”技术,技术成果一旦落地,将大幅提升我国深海油气开发装备的自主可控能力。市级层面,东营市创新实施“法人化注册、市场化运作、课题化管理、绩效化评价”的改革模式,已顺利完成两批次133家市重点实验室的重组工作。在重组后的市级重点实验室中,企业牵头建设的比例高达81.8%,有效推动了创新资源向产业一线集聚。这一改革举措直接带动全市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提升至46.37%,该指标在山东省16个地市中位居首位,充分彰显了东营市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成效。

在贯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路径上,东营市精准发力,构建起“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搭建起高效桥梁。当前,东营市正积极布局建设首批市级概念验证中心,重点为高校、科研院所的早期科技成果提供技术可行性评估、商业化前景分析及原型开发等专业服务,有效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初期的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在中试熟化环节,东营市已建成省级中试示范基地5家、市级中试基地9家,覆盖高端化工、石油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7大重点领域。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作为省级中试示范基地的代表,累计实施中试项目27个,其中9个项目成功实现产业化转化,技术成果应用到企业生产后,平均为企业带来15%以上的产能提升;功能陶瓷材料中试示范基地则建成8条标志性中试产线,带动5个新材料项目落地投产,填补了多项省内技术空白。在服务支撑保障方面,全市各类中试基地已累计为近百家企业提供中试服务141次,实现技术服务收入超3600万元,同时培育了10家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培训技术经理人402人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专业人才与服务保障。

在构建全链条孵化生态领域,东营市紧跟国家《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修订步伐,推动孵化器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级以上孵化载体53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家、省级孵化器17家、市级孵化器30家,形成了覆盖中心城区、开发区及重点县域的孵化网络。2024年,全市孵化场地总面积超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团队)达1836家,年度毕业企业91家。这些孵化器已成为东营市培育科技型企业的核心阵地,2024年通过孵化器成功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余家。各孵化器还结合区域产业特色,探索出差异化发展路径:东营经开区软件园聚焦人工智能数据标注细分领域,培育出锐智星河数据科技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企业,为当地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胜利大学生创业园创新推出“1+1+1”运营模式,即“专业导师+创业场地+政策扶持”相结合,累计孵化企业410余家,带动就业超2000人;东营高新区能源信息港则专注推动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其培育的企业中有5个软件产品获评山东省首版次高端软件,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在深化市场化机制创新方面,东营市将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目前已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6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0家,形成政府主导、院地合作、企业自主建设三类模式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这些新型研发机构普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治理机制,通过成果内部优先转化、作价入股、利润分成等市场化方式,构建起“需求-研发-转化-收益”的闭环发展链条。截至目前,全市新型研发机构已累计孵化企业572家,获得各类专利700余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91项。以稀土催化研究院为例,该院通过市场化运作,建设的车用脱硝分子筛生产线(一期)已正式投产,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尾气处理领域,高端氧化铝生产线也即将投产。2024年,稀土催化研究院实现销售收入2868万元,预计2025年销售收入将突破6000万元,成为新型研发机构“自我造血、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下一步,东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平台服务国家战略、赋能产业升级、引育创新人才的能力,以更务实的举措、更高效的机制,推动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为东营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