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京晨报
2024年9月,第九届两岸青少年征文大赛拉开帷幕,来自两岸的数万名学子以文会友,共赴热爱。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一年级的贾云萱同学经过初赛、复赛、决赛,从数万名优秀的小写手中脱颖而出,以决赛现场作文《一念之间》包揽高中组首奖、两岸评审奖。
南京晨报记者近日专访这个优秀的女孩,听她分享文字背后的思考与积淀。
赛场折桂一念之间的灵感迸发
回到一年前的决赛现场,贾云萱说题目信息量很大,拿到时觉得有挑战。“面对复杂题目,我的方法是先理清题目中事件的时间线和内在逻辑,从而发现治理失效其实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在构思过程中,我灵光一闪,想到大人眼中复杂的问题,在孩子那里或许有更本真更直接的视角。”正是这个“一念之间”的启发,让她在文中通过孩子之口点明系统思考的理念,让解决方案合情合理。评委称赞作品“铺陈细腻自然,运笔流利,入情切理,构思缜密”。
她的语文老师张百多将贾云萱此次折桂归结为最朴素也最坚实的三点:“多读”“多思”“多写”。
张老师告诉记者,“贾云萱身上有种读书人特有的静思气质。她的阅读量之大、范围之广,在同龄人中很突出,从古典名著到外国现代主义文学都有所涉猎。在阅读时,她也不断进行着深刻的思考与知识转化。从读书笔记里可以看出,她始终都有一种‘收集—整理—内化—输出’的思维路径。她还习惯于多角度思考,互文式的阅读。正是平日里这些充分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使得她能在现场写作中快速理清逻辑,想出精妙的构思。”
令老师印象深刻的还有贾云萱对生活的感知力,“她既能够仰望星空之浩瀚,亦能俯察萤草之微光,这在同龄人中实属罕见。正是这份对生活微尘的敏锐感知,为她深刻的思想注入了‘灵魂’。”
跨艺术修养
在阅读与笔墨间涵养文思
贾云萱形容自己从小就喜欢“杂食性阅读”,“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都会有所涉猎,似乎每个年龄段都会遇到能产生共鸣的作家,喜欢的风格也伴随年龄的增长和心理上的成长在不断改变。”
“文学应该是跟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会是某一个特定时间点对生活最好的写照。品读这些文学作品就是去品读其他人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寻找自己和其他人灵魂共鸣,进行一些更深层次的精神对话的一种方式。”贾云萱说。
除了阅读写作,她还钟情于国画。“国画和写作是相通的,都需要整体构图和细节刻画相结合。”这种跨艺术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的写作,“在构思文章时,我会不自觉地思考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留白,如何让结构更协调、节奏更舒服。”
关于写作,贾云萱的经验是,“好文章是想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我喜欢在写作前多做一些思考,针对一个题目,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构思并融入自己阅读积累过的写作素材。”她鼓励同学们广泛而真诚地阅读。“那些看似无用的积累,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刻成为你笔下最动人的灵光。”
文理综融
丰盈南外课堂滋养自由成长
“学校的素质教育同样令我受益匪浅。语文选修课从《读闲书》到《图像学与视觉文化研究》,涵盖广泛;南外的文学社镜社、社刊《镜》已经传承了30年;全校性的读书节、初中的‘汉语周’、高中的五四辩论赛,到‘中秋诗会’等,都为我们搭建了自由交流碰撞思想的平台。”贾云萱说,“此外,南外的教育内容始终与时俱进,引导我们关注时事政治,培养我们以更清晰更辩证的视角理解世界。”
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中语文教研组长蒋薇介绍,学校致力于拔尖人才的培养,倡导“外语特长,文理综融”,各学科组从课堂教学,到延伸课程、学科活动方面都具有特色。
正是在如此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中,南外学生得以全面发展,逐渐成长为兼具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优秀学子。
“文字这条奇妙的纽带,将我们从海峡两岸牵到一处。同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滋养下,我们凭借着对文字的热爱,从诗词歌赋到经史子集,从见微知著的生活小事到志存高远的理想方向,在一篇篇征文中交流思想、碰撞火花,将我们的灵魂紧紧相连。”在秦淮河畔的桨声灯影里,贾云萱正以独特的文学感悟,邀请两岸更多同龄人共品汉字之美,共赴文学之约。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谢婷周卉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