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退出!拉脱维亚退出!爱沙尼亚退出!波兰和芬兰也退出!挨着俄罗斯的国家突然集体搞了个大动作,直接宣布要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2025年春天,东欧突然传来一声“集体爆响”: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和芬兰,五个挨着俄罗斯的国家,几乎在同一时间宣布——要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 东欧国家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的事件,源于地缘安全的紧迫现实。这份1997年签署的国际条约,旨在禁止杀伤人员地雷的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已有164个国家加入。它曾被誉为军控领域的里程碑,帮助减少战后平民伤亡。但在2025年,这份公约对某些国家来说,已从保护伞变成束缚手脚的绳索。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芬兰的举动,标志着区域防御逻辑的转变。这些国家国土狭窄,战略纵深有限,面对东侧邻国的军事压力,选择恢复地雷作为低成本屏障。事件从3月启动,到6月文书递交联合国,半年后正式生效,凸显了决策的果断与协调。 俄乌冲突的持续发酵,是推动这一波退出的直接催化剂。自2022年起,乌克兰边境的对抗让东欧各国警铃大作。俄罗斯军队的快速推进,暴露了平原地带防御的脆弱性。波兰作为欧洲平原的核心通道,直面潜在入侵路径,国土面积虽大,但缺乏天然屏障。波罗的海三国国土细长,宽度不足百公里,海岸线和森林虽多,却难以抵挡机械化部队。芬兰与俄罗斯共享长达1340公里的边境,大部分为无人林区,巡逻成本高企。这些现实让各国重新审视公约的适用性。地雷虽被指责为战后隐患,但其即时阻滞效果,在防御战中被视为性价比高的选项。各国强调,此举不针对平民,而是针对装甲威胁的针对性部署。 波兰率先在3月18日,与波罗的海三国国防部长联名发布声明,启动退出程序。声明直指边境防御需求,强调恢复地雷自由度以加强北约东翼。波罗的海三国紧随其后,立陶宛外长在社交平台宣布正式通知联合国,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同步跟进。芬兰于3月底表态支持,议会随后投票通过。6月27日,三国文书齐齐抵达纽约,波兰和芬兰的程序也在7月初完成。按照公约条款,退出需半年通知期,至2026年初,这些国家将脱离约束,重新获得地雷部署权。此前,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于6月29日签署令,加入退群行列,进一步放大事件影响。 各国退出的理由高度一致,都指向俄罗斯的军事威胁。立陶宛强调国家主权保卫,拉脱维亚聚焦交通枢纽防护,爱沙尼亚利用湖泊森林构筑多层障碍。波兰启动“东部屏障”计划,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边界布设反坦克地雷和铁丝网。芬兰则担忧北约响应时间的滞后,选择自建林区防线。这些举措并非仓促,而是基于多年情报评估。北约虽提供集体防御承诺,但东欧国家对盟友及时介入的信心有限。俄乌战例显示,边境突破可在数日内发生,地雷能拖延敌军,争取宝贵时间。各国重申遵守国际人道法,但优先级已转向当下生存。 国际社会反应迅速而尖锐。7月2日,联合国人权高专蒂尔克发表声明,对爱沙尼亚、芬兰、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和乌克兰的举动表示震惊。她警告,此举可能引发人道危机,地雷战后遗症将持续威胁平民,尤其是儿童。国际红十字会跟进,引用数据指出全球每年仍有数千地雷伤亡,多发生在冲突结束后多年。欧盟内部意见分歧,一些西欧国家呼吁对话,东欧阵营则视之为必要自保。全球反地雷组织发起请愿,敦促这些国家三思,但收效甚微。事件暴露了军控公约在高强度对抗下的局限,发达国家与前沿国家的安全观渐行渐远。 这一集体退出,不仅重塑东欧军事地图,还可能引发连锁效应。地雷的回归,让边境从“透明”转为“布满荆棘”,潜在升级区域军备竞赛。俄罗斯外交部回应称,此为北约挑衅,邻国紧张氛围加剧。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重申盟友支持,但未直接干预退群决定。长远看,这道“东欧防线”考验公约的韧性,若更多国家效仿,全球去雷进程将倒退。各国需平衡即时防御与未来清理成本,地雷虽廉价,却留下高昂的人道账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