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在公开场合喊出“大陆若动武,台湾绝不投降”,声势不小,就在同一时间,解放军东部战区出动58架次军机绕台,空中压境,台军频频高调秀“抵抗”决心,但装备、兵力、后勤到底支撑得起这个口号吗? 马英九的表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岛内政治氛围紧绷下的产物。2025年7月下旬,正值汉光41号演习尾声,国民党高层借机凝聚支持者,强调维护现状的决心。这番话迅速在社群媒体扩散,蓝营支持者视之为对绿营政策的反击。 与此同时,东部战区出动58架次军机,45架越过所谓海峡中线,9艘军舰在海上列阵,形成实战级威慑。 这种高强度巡航从年初持续至今,已成常态,旨在回应岛内某些势力的一系列动作。赖清德上任后,美方军售案频批,包括坦克和导弹系统,对岸舰机活动随之加码。台军借演习宣传防御姿态,试图拉拢民意,但内部裂痕已现,蓝绿阵营互怼不断。局势如棋局,每步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口号虽响,实际支撑力却成疑问。 台军在台北港部署的雄三增程型反舰导弹,成为演习焦点。7月15日,海锋大队在新北八里一带机动部署,至少4辆发射车亮相,射程宣称达400公里,可覆盖福建北部多个军港。 军方高层在记者会上强调,这是不对称作战利器,对登陆船团和水面舰队形成巨大压力。 媒体动画模拟导弹弧线击中目标,岛内舆论一时高涨,视之为威慑升级。可军事专家很快指出,这些固定发射车位置易被卫星锁定,远程火力5分钟内即可摧毁,战时难逃活靶子命运。 此外,导弹箱辨识眉角显示,明年底才量产完毕,当前部署多为演习道具。采购过程也非顺风顺水,44亿新台币特别预算中,整合国产元素虽有进展,但实战验证仍待时日。表面光鲜的展示,掩盖不住技术瓶颈和暴露风险,所谓直击军港的豪言,更多是政治宣传而非可靠保障。 地面部队装备老化问题,更是台军防御体系的软肋。主力装甲仍依赖上世纪50年代的M41轻型坦克,引擎易故障,防护不足以应对现代战场。 美制M1A2坦克采购拖沓,自2018年敲定108辆计划后,第一批38辆2024年底运抵,第二批42辆直至7月29日才在高雄港卸货,延误源于供应链和测试周期。 采购链条猫腻频出,2015年战车履带案,两家厂商行贿获15亿订单,履带金属成分不足,车辆行进中易断裂成活靶。 2021年变速箱事件,63件欧洲旧件翻新交付,全漏油次品,无法测试,高层内部斥责供应商无所不用其极。空军F-16A/B服役年限逼近上限,幻影2000故障率高,维修日志堆积。核心零部件造假成风,防御体系如筛子般漏洞百出,新装备到手也难发挥效用。 兵力结构虚胖,后备动员执行力成瓶颈。台军现役总兵力21.5万,陆军10万、海军4.1万、空军3.5万,守全岛捉襟见肘。 战时宣称动员260万后备,与印度军队规模相当,但台湾人口仅2340万,动员比例不现实。台北第六军团平时3.5万人,战时扩至20万,新增18个后备旅,军官靠军校教员凑数,丙种旅多为临时征召退伍兵,指挥流程生疏。训练时长短,每年仅5至7天,内容限于队列和基础射击,延长至14天计划因预算和参训率低而搁置。 去年动员演习征召率仅六成,后备兵领老旧步枪和过期军粮,重武器缺席。汉光41号演习虽动员2.2万后备,创新高,但提前数天暗召才凑齐,实战流程不敢全开,暴露形式主义弊端。 后勤保障烂尾,作战续航力堪忧。食品采购回扣横行,厂商推销注水肉和保水剂劣质品,士兵伙食难保质量。外部补给依赖,一旦封锁,燃油零件断供,造假装备坏一辆少一辆,维修无门。 2020年海军陆战队演习,橡皮艇在1.5米水深翻覆,两人溺亡,基础训练安全都成问题。弹药储备薄弱,后备旅多持T65步枪,过期弹药堆仓库无人管,真打起来子弹恐不足。汉光演习号称24小时集结12个甲等后备旅,实则提前征召勉强过关,不敢按实战走,纸上数字难掩实战短板。空军500架飞机、陆军千辆坦克数字唬人,实则老化严重,士兵体能标准一降再降,俯卧撑从80次砍至30次,3公里跑19分钟及格。2020年特种兵抢劫案,一21岁队员反被60岁司机打伤,兵源素质低下,先进装备到手也成废铁。 这些问题交织,台军“抵抗决心”成空谈。卫星天天盯防,远程火力随时精准打击,高调部署如明靶摆出,自欺欺人的表演难持久。汉光41号演习虽拉长至10天9夜,涵盖超市持久战部署,但动员创新高背后,是对实战能力的焦虑。 岛内舆论渐生质疑,部队内部吐槽战力早失,真要交锋恐先散。马英九的硬话虽提气,装备兵力后勤的现实,却让防御口号落地生根难。两岸对峙下,岛上需直面这些硬伤,否则威慑仅停于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