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知道,目前新加坡人不希望西方落后于中国的,他们整天在呼吁西方要防备中国。表面上看,新加坡的华人居多,但是这些人经过完全的西化教育后,只是躯壳为华人,内在的思维逻辑早已完全西化了。 有些中国人一听“新加坡”,脑子里立马浮现出熟悉的面孔、华语街头、海南鸡饭,然后就下意识觉得这是个“亲戚国家”。 但深聊两句会发现,对方聊起中国时,语气比美国人都谨慎,甚至还常常替西方发声,呼吁“要防备中国”。 这不是错觉,而是现实:一个看起来像我们的人,却不一定站在我们这边,为什么会这样? 新加坡确实是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人口中七成是华裔,但别误会,这种“华人面孔”只是个壳子。 打开来看,内里的逻辑、价值观和认知体系,几乎全是西方那一套。 这不是说他们背叛了传统文化,而是从小就在被“英美模式”反复浸泡,从幼儿园开始,学校只把英语当成主角。 数学、科学、历史这些主课,全是英文讲,中文只是个“副科”,上课时间也少,考试分数也不重要。 就连新加坡教育部自己都承认:英语是“工作语言”,是社会流动的通行证。 换句话说,孩子们不是在读《论语》,而是在看CNN,他们不是用中文思考,而是用英语做梦。 久而久之,语言成了脑子里的操作系统,思想自然也就跟着换了芯片,而这一代人,正是今天新加坡社会的中坚力量。 新加坡一向宣称自己“中立”,可真到关键时刻,它的动作往往比话语更真实。 比如,美国的濒海战斗舰长期停靠在新加坡的樟宜基地,这里成了美军在东南亚的重要支点。 虽然新加坡没有正式加入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但在战略部署上,它早就是美国在亚太的“隐形盟友”。 再看核潜艇问题。 澳大利亚的“奥库斯”协议一出,印尼、马来西亚都跳脚反对,担心地区军备竞赛升级。 但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却在访澳时不仅没反对,反而说欢迎澳潜艇来新加坡转转,这种尴尬的热情,摆明了是在用实际行动表态:“我站西方这边。” 为什么新加坡这么做?说白了,它的安全和繁荣,是跟美国深度绑定的。 美国要是在亚太没了地位,新加坡立马“断氧”,它的金融、贸易、科技甚至货币政策,都要靠着西方那一套体系来运作。 美国若退场,新加坡先慌。 新加坡精英为什么老在呼吁“西方不能落后”?其实不是对中国有什么“仇恨”,而是对西方世界的依赖太深了,怕“靠山倒了”。 它的港口是全球航运枢纽,金融中心是亚洲的美元大本营,它的大学、医院、科技园区,全是按欧美标准建设的。 西方资本、技术和规则,是它赖以为生的空气,西方一旦出问题,新加坡就直接“断供”。 而且,新加坡的高层精英,几乎清一色是“英美培养”。 他们不是在哈佛、牛津读过书,就是在华尔街、硅谷混过圈,他们的朋友圈、世界观、价值体系,全都不是“儒家文化圈”,而是“西方精英圈”。 他们的成功,是在西方体系里拿到认证的,如果今天世界秩序被中国主导,他们反而会感到“不适应”。 更微妙的是,新加坡人对中国的认知,大多是从BBC、CNN来的。 他们看中国,并不是从“中华文化”的角度出发,更多是用“西方视角”在打量。 这就导致了一个滑稽的现象:有时候他们对中国的看法,比欧美还保守、还戒备。 中国人对新加坡,总有一种亲切感。这种感情没错,但放在国际关系里,就容易误判形势。 不能因为对方长得像我们,就觉得他们一定跟我们一条心。 新加坡的“华人面孔”只是表象,它的战略选择,是靠着西方活下去的现实反映,无论是在军事上接纳美军,还是在舆论上支持西方阵营,它都表现出一种“精致的实用主义”。 不是它不喜欢中国,而是它已经完全“西化”。 它不怕中国强大,但怕的是中国强大后,西方变弱,而一旦西方失势,它赖以生存的那一整套体系就会崩塌,对它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威胁。 理解新加坡,不能只看它的血统和语言,而要看它的教育系统、战略选择、经济结构和价值认同。 它是个典型的“双重身份国家”:脸是东方的,心是西方的。 所以,当看到新加坡在国际场合呼吁“西方要警惕中国”时,不必感到惊讶,这不是“背叛”,而是它从一开始就没站在“华人国家”的位置上,它只是选择了最符合自身利益的路线。 未来中美博弈越激烈,新加坡这样的国家就越会“左右逢源”,但骨子里,它始终不会放弃西方这条“命根子”。 认清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这个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邻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