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个国家,对黑人严防死守,对欧美白人爱搭不理,但是对待黄种人,特别是中国人、韩国人,却表现出了很宽松的态度,这是怎么回事? 在全球都在讨论“多元化”的今天,日本却戴着“彩色眼镜”,玩起了移民政策里的“区别对待”。 黑人来日本?层层设卡;欧美白人?不冷不热;可一旦是中国人、韩国人,不仅签证更好办,连街头巷尾都欢迎得很。 日本是怎么想的?算盘又是怎么打的? 日本并不是没试过“抱一抱非洲”,早些年,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日本政府曾短暂引入过一批非洲劳工,表面上是友好合作,实际上却很快“翻脸不认人”。 问题出在哪儿?语言完全不通,文化差异巨大,光是“准时上班”这件事,就已经成了很多非洲移民无法适应的挑战。 日式职场讲究纪律、流程、团队协作,而不少非洲劳工更习惯弹性和自由,双方根本合不上节拍。 更棘手的是社会融合,一些地方政府报告显示,非洲裔群体聚集区域的治安问题频发,引发了本地居民的强烈反感,不少地方抱怨“社区管理压力陡增”。 于是,政策迅速转向,日本法务省的数据显示,这些年非洲裔在日人口不升反降,入境门槛不断提高,审批越来越严。 日本对非洲人的态度,从一开始的“试试看”,很快就变成了“还是算了吧”。 作为美国的“铁杆盟友”,日本会对白人网开一面?那恐怕还没真正了解这个民族的“自尊心”。 日本社会并不排斥欧美人,尤其是美国人,但要说欢迎,就有些勉强了,这不是因为种族歧视,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博弈。 一方面,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把西方当作现代化的标杆,二战后又在美国的帮助下重建国家,深受其影响;另一方面,骨子里的民族自尊心,又让他们始终不愿在自己的土地上“矮人一截”。 白人来工作可以,来旅游也行,但想真正融入这个国家?难!日本社会对欧美人的态度很微妙:表面热情,实则疏离。 在技术移民政策上,日本并没有因为白人学历高、经验多就特别开绿灯,反而坚持一视同仁,甚至在某些细节上更为苛刻。 他们怕欧美人的个人主义冲击自己的集体文化,怕“自由惯了”的西方人在日本社会里“搞事情”。 说到底,日本还是最信“熟人社会”的那一套,中韩两国,既是邻居,又有地缘文化亲近感,最重要的是:便于管理,用得顺手。 根据日本法务省2023年统计,在日中国人高达82万,是日本境内规模最大的外国人群体,韩国人虽然数量略少,但历史渊源更深,很多早在上世纪就已移居日本。 走在东京池袋、横滨中华街、新大久保这些地方,随处可见中文招牌和韩国烧烤店,有些地方甚至已经成了“微型中国城”。 原因其实不复杂,日本当前最大的问题不是种族,而是人口,少子老龄化让整个国家面临劳动力枯竭的危机。 日本已经进入“劳动力负增长时代”,很多传统产业,特别是护理、餐饮、建筑业,根本招不到本地年轻人。 这时候,中韩劳动力成了“救命稻草”,他们文化接近、语言好学、容易培训,最关键的是稳定。 不像欧美人“干两年就走”,非洲人“难以管理”,中韩移民大多愿意扎根、守规矩,而且消费习惯相近,对本地经济刺激也有帮助。 日本对中韩移民,在签证、归化、就业等方面都“格外关照”,护理行业引入“特定技能签证”,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可快速转为工作签,韩国人只要住满五年就能申请入籍。 这些政策不是“偏心”,而是“务实”,日本不是不想多元化,而是不想乱了阵脚,在他们看来,中韩移民是“最合适的外援”,既能补人口,又不会太“折腾”。 日本的移民政策像是戴着“彩色眼镜”办事,实则背后是一套非常精密的“人口战略”,他们不是在搞种族主义,而是在打一场“社会稳定战”。 对黑人,文化差异太大,风险高,干脆堵在门外;对白人,表面尊重,实则疏离,避免“文化侵入”;对中韩,条件合适、风险低、好上手,自然愿意多给机会。 日本不追求移民的多样化,而是追求“可控性”和“适应性”,说得再直白一点,他们不是欢迎“多元”,他们是在挑“最不添乱”的人进来。 日本的移民政策,像极了这个国家的政治风格:慢、稳、细致、怕惹麻烦。 他们不想一夜之间变成另一个美国,也不想像欧洲那样陷入族群冲突,他们要的是“低噪音”的融入,能干活、听话、融得进。 不可否认,这样的策略在短期内确实奏效了,日本吸引了大量中韩技术和服务人才,缓解了部分劳动力短缺问题,也保持了社会的基本稳定。 但这样的“选择性融合”,能撑多久?日本社会到底准备好了接纳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吗?未来,当中韩移民越来越多,是否会带来新的社会张力? 日本透过这副“彩色眼镜”看世界,并不是出于偏见,而是出于现实,地缘、人口、文化,在他们眼里缺一不可。 不是日本偏爱中韩,而是中韩正好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