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副总统万斯表示,苏联解体后,美国误认为“霸权地位”已经板上钉钉,无人可以撼动

美国副总统万斯表示,苏联解体后,美国误认为“霸权地位”已经板上钉钉,无人可以撼动,一心折腾中东,从而忽视了中国的崛起。结果证明,这不仅不可能实现,而且还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从1991年打海湾战争,到2021年灰头土脸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在中东这滩浑水里蹚了整整三十年。   而据布朗大学沃森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所统计,这三十年里,美国在中东相关战争的直接花费就超过6.4万亿美元,相当于每年要扔进去两千多亿美元,累计派去的士兵最多时达到18万人,超过7000名军人丧生,数万名士兵受伤,这些人力成本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   更要命的是,由于大量战略资源都砸在了中东,让美国错过了牵制新兴力量崛起的最好时机。就在美国士兵还在巴格达街头挨家挨户清剿武装分子时,中国已经悄悄完成了从“世界工厂”到“创新大国”的转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GDP占全球的比重超过18%,比2001年多了近12个百分点;科研投入占GDP的2.55%,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这些前沿领域的专利数量,更是稳稳坐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   美国的失误不只是资源没分配好,更关键是对全球格局的变化看走了眼。   冷战结束后,华盛顿一门心思盯着中东的石油,把地缘政治较量的重心放在争夺能源控制权上,却忘了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技和产业竞争力才是真正的“硬实力”。   而中国靠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超大的市场规模,在5G通信、高速铁路、电动汽车这些领域实现了“后来居上”。   到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了全球的45%,仅比亚迪一家企业的海外销量就突破百万辆,足迹遍布欧洲、东南亚、拉美等多个地区;高铁里程更是突破4.5万公里,能绕地球赤道一圈还多。这些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是美国在中东战场上根本捞不到的战略收益。   反观美国在中东的长期驻军,不仅没建起稳定的亲美政府,反而让地区越来越乱,能源价格忽高忽低,恐怖主义也趁机蔓延,最后反过来影响了美国自己的经济安全。   而等美国真正意识到中国已经成了全方位的竞争对手时,两国的实力差距已经不是简单调整战略就能拉平的。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韧性、不断突破的科技难关、越来越完善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了很难撼动的竞争优势。   美国要是想改变现在的被动局面,不光要重新规划全球战略资源的分配,更得放下固有的霸权架子,学会在多极化的世界里跟其他国家平等对话。   而这场迟到了三十年的“清醒”,能不能让美国真正走上理性务实的外交路子,还得看后续行动,但至少它证明了一个道理:不管哪个国家,要是忽视时代发展的潮流,犯了战略误判的错,最后都得吞下沉重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