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亚芝
在吕梁山脉深处的石楼县,有这样一位“90后”,他从大山里的受助者成长为志愿服务的领头人,用一颗滚烫的公益之心,带领数千名志愿者在这片土地上播撒温暖与希望。他就是刘辉,石楼县志愿者协会的发起人,一位用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
刘辉出生在石楼县一个贫瘠的小山村,重峦叠嶂的大山困住了土地,也困住了一家人的生活。每到开学季,学费就成了压在这个家庭身上的大山,父亲愁眉不展的模样和自己对失学的恐惧,是他童年记忆里挥之不去的底色。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他最艰难的时刻。老师的悄然援手,不仅解了学费的燃眉之急,更像一道光,在他心底种下了感恩的种子。“等我有能力了,一定要像他一样,为别人送去温暖。”这个念头,成了他多年后投身志愿服务的初心。
在2015年的一天,刘辉在归家途中遇到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老人茫然无措,不知归途。他陪着老人寻找线索、买来热饭、耐心安抚,最终帮老人联系上家人。看着老人与家人相拥而泣的画面,一股强烈的成就感涌上心头。“这片土地上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不能袖手旁观。”
于是,刘辉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决定成立石楼县第一家志愿者协会。起步之路布满荆棘:村民的怀疑、冷嘲热讽,资金的匮乏,经验的不足……但他从未退缩。他拿出自己的积蓄,赴外地学习志愿服务经验,白天参加培训,晚上在旅馆整理笔记;为筹集物资,天未亮就奔波于企业单位之间,一等就是几小时;为扩充队伍,反复向亲友讲述志愿服务的意义。
如今,这支队伍已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6000余人。红马甲的身影遍布石楼的街头巷尾、乡村角落,汇聚成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
“六点半课堂”里的温暖港湾
石楼县曾是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让许多家庭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但父母外出务工留下的留守儿童,成了新的牵挂。放学后无人看管、在街头游荡的孩子们,让刘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六点半课堂”项目应运而生。每天傍晚六点半,志愿者们准时在社区等候,陪孩子们写作业、读绘本、举办集体生日会。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解决学习难题,更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内向的女孩小雨让刘辉印象深刻。父亲早逝、跟着奶奶生活的小雨,初来时总是蜷缩在角落,眼神闪躲。刘辉和志愿者们耐心陪伴,陪她聊天、讲故事、教她画画。渐渐地,小雨的眼神有了光彩,脸上露出了笑容。一次绘画课上,小雨画了一幅“两个大人牵着一个孩子”的画,旁边写着“刘老师像爸爸”。那一刻,刘辉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欣慰。
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服务,刘辉考取了心理健康辅导员证书,精心布置活动场地,夏天送冰棍,冬天送棉衣。如今,“六点半课堂”已开展600余场活动,服务时长超3万小时,上千本图书被翻得破旧,这里早已成了孩子们心灵的避风港。
陪伴空巢老人不再孤单
除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也是刘辉团队的重点关注对象。石楼乡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闯荡,留下老人守着空屋,不仅生活需要照料,更渴望精神陪伴。
2015年寒冬,刘辉和志愿者们带着物资看望曹家垣乡的刘大爷。昏暗阴冷的屋里,老人独自坐在冷炕上,眼神落寞。“你们能来,我就知足了,好久没人陪我说说话了。”老人的话刺痛了刘辉。从此,志愿者们定期上门,帮老人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
为解决老人走失难题,团队发起“黄手环”行动,为患老年痴呆的老人免费发放定位手环,已帮助多名走失老人平安回家。去年开启的“暖心食堂”项目,则为老人提供营养实惠的饭菜。项目初期,资金、人手、食材等问题接踵而至,但大家四处募集资金、招募志愿者、协商供应商,硬是把食堂办了起来。支教老师孔宇寒还捐出补助,为食堂添置厨具。
如今,每天中午的“暖心食堂”都坐满了老人,热气腾腾的饭菜和欢声笑语,让这里充满家的味道。“就像回到小时候一家人围坐的时光。”一位老人的话,道出了无数空巢老人的心声。
“做志愿者这么多年,到底图什么?”面对这样的疑问,刘辉的答案很简单:“因为曾经被温暖过,所以想成为那束光。”从受助者到助人者,再到带领一群人助人,他见证了志愿精神的力量。
今年五四青年节,刘辉作为山西青年的杰出代表,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称号,他用行动证明,青春的答卷可以这样书写:以志愿之名,用爱与奉献,在平凡的日子里创造不凡的价值,让温暖跨越山海,让希望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