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车在巴西工厂下线,巴西总统卢拉成为车主! 2025年

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车在巴西工厂下线,巴西总统卢拉成为车主! 2025年10月9日,巴西工业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比亚迪的第1400万辆新能源车,在巴西卡马萨里工厂正式下线。 这辆车的第一位车主,不是别人,正是巴西总统卢拉本人。 更让人玩味的是,工厂门前的“亨利·福特路”,当天也被正式改名为“比亚迪路”。 这不是简单的换块路牌,而是汽车工业版图正在悄悄换主角:从底特律到深圳,中国制造,走到了世界正中心。 没有剪彩,没有仪式感拉满的宣告,但卢拉总统的一句话就足够有分量:“这是巴西绿色交通的起点。” 他不仅现场见证了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车的诞生,还立刻把它开回了总统府。 这不仅是对比亚迪的认可,更是对新能源趋势的投票。 就在工厂门口,原本写着“亨利·福特路”的指示牌被悄悄换成了“比亚迪路”,这可不是随便起的名字。 福特代表的是20世纪的工业革命,而今天的比亚迪,则是21世纪新能源革命的主角。 巴西媒体称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权力交接”,从美国工业霸权到中国技术崛起,全球汽车产业的方向盘,正在转向东方。 从一个中国品牌,到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引领者,比亚迪这步棋落在了巴西,也落在了世界的焦点上。 从“无名小卒”到“市场霸主”,比亚迪是怎么做到的? 三年前,巴西街头几乎看不到比亚迪的车。 今天,它已经成了最常见的电动车品牌,累计销量超17万辆,纯电市场份额一口气干到了80%,八成市场都被它包圆了。 光是2025年9月一个月,就卖出了1.2万辆,连巴西本土媒体都感叹:“这不是插队,是直接开了个新入口。” 更关键的是,比亚迪不是靠便宜冲销量那一套,比起一些靠打折拼促销的品牌,它是靠产品、服务和技术赢下用户的。 它拿下了RA1000认证,这可是基于3000万份巴西用户购车数据评出来的“满意度第一”的认证。 售后服务网点遍地开花,工厂用本地人,本地化渠道运作,售后服务也本地化,这种“先融入,再输出”的策略,比亚迪玩得比很多跨国车企还溜。 不是在卖中国车,而是在做巴西自己的新能源品牌。 比亚迪不是只在巴西风光,它的车已经跑进了全球116个国家和地区,半年时间,海外销量就突破了70万辆。 你以为只是卖车?不,它还自建船队,全球六国设厂,供应链根本不靠别人,干脆把“出海”这事儿做成了“登陆”。 拿几个硬核案例来说:仰望U9刷新全球极速纪录,海鸥车型拿下“世界城市车”奖项。 这些不是在国内拿的奖,而是在国际舞台上,和特斯拉、宝马、日系一线品牌硬碰硬拼出来的结果。 从产品力到品牌力,再到渠道控制力,中国车企已经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而比亚迪的战略,也不是简单地“把中国车卖出去”,而是“在你家门口给你造车”。 这种深耕式的本地化打法,不只是一种商业模式,更是一种全球化思维的升级。 当然,也不是一路平地。 随着中国新能源车在巴西一路狂飙,巴西本土四大车企坐不住了,联合上书政府,控诉比亚迪“低价倾销”、“冲击本地产业”。 面对这种“泼冷水”,比亚迪没有怼回去,而是发了封公开信:“我们不是靠便宜赢市场,而是靠技术和服务。” 不仅如此,它还引用了巴西消费者的评价:“不是中国车太便宜,是本地车太贵。”一句话打回去,全是逻辑。 当市场开始接受电动车,当消费者开始追求性价比和服务,那些过去靠品牌溢价混日子的车企,压力自然来了。 比亚迪的应对很有章法,不是打嘴仗,而是继续用产品说话,用服务稳住市场。 这次1400万辆的下线,不只是一个数字,它背后,是一个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全面突破。 而“比亚迪路”的更名,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标签:世界汽车工业的方向盘,正在从西方转向东方。 国际能源署的报告已经明确指出,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将逼近60%,比亚迪的角色,不是跟随者,而是推动者、引领者。 它用实打实的产品、持续不断的创新,赢得了市场的尊重。 未来当然不会一帆风顺,地缘政治、贸易摩擦、技术门槛都可能是拦路虎,但比亚迪已经证明了一件事:技术驱动下的全球化,不怕风浪,就怕你不出发。 巴西总统卢拉成了比亚迪车主,可能只是一个人换了辆车,可在更大的语境下,这是一个国家对新能源转型的表态,是一个市场对中国技术的认可,更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向东方的信号。 “比亚迪路”的命名,不只是荣耀,更是一种责任。 从深圳到圣保罗,从一辆车到一条产业链,中国制造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驶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这条路已经铺好,接下来,就看谁能开得更稳,跑得更快了。 信源: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车在巴西工厂下线,巴西总统卢拉成为车主 2025-10-11 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