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写了一封公开信,称由于经费紧张,联合国要削减15%的经费,约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写了一封公开信,称由于经费紧张,联合国要削减15%的经费,约为5亿美元,受此影响,大概有2000多名联合国工作人员将面临裁员,原来,中美两国的会员费都没有交齐。 联合国没钱了?裁员2000多人,背后的账单谁来买单?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最近甩出一封“求援信”,信里写得很直白,裁员计划已经上路,2000多名工作人员将陆续“打包离场”。 这可不是小事,波及的是全球140多个机构、维和任务和人道援助,追着这笔账一查,猛地发现,最大金主中美两国居然都没交齐会费?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拖账”,而是一场全球治理体系的信任危机。 在这个多事之秋,联合国的“断粮”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权力、责任和游戏规则的问题。 联合国的运作靠会员国“众筹”——分摊会费,说白了就是谁有钱谁出得多。 按照最新一轮的比例,美国承担26%,中国15.25%,两国合起来就占了将近一半的账单,其他190多个国家分剩下那一半。 这套机制看似公平,实则漏洞不少,联合国每三年调整一次分摊比例,参考的是各国的GDP和支付能力。 但问题是,这种机制过度依赖少数几个大国,一旦其中一个“耍脾气”,整个系统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出问题。 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放缓,可分摊比例还高,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快,却要承担更多的负担,结果大家都心里不平衡。 美国的账,不是最近一两年才欠下的。 从特朗普到拜登,再到现在的特朗普回归,白宫对联合国的态度一直是“爱搭不理”,目前,美国累计欠费超过28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2025年初,美国国会直接否决了对联合国的拨款计划,这等于公开“赖账”。 这是华盛顿的政治筹码,用“不给钱”逼联合国进行改革,尤其是在维和行动、巴以问题等议题上更听美国的。 结果呢?纽约总部、日内瓦办事处首当其冲,行政人员大批裁员,更严重的是维和经费告急,像南苏丹、刚果(金)这样的地区,维和人员被迫大规模撤出。 联合国副秘书长说得很直接:9项维和任务被砍掉了1万3千多人。 相比之下,中国并没有“赖账”,只是“晚交”,原因也不复杂:中国的财政拨款制度决定了钱必须程序走完才能到账。 但晚交的背后,其实还有更深层的信号。 中国代表在联合国明确提出,目前的会费机制对发展中国家并不公平,应该根据实际国力和全球责任重新调整。 “不能总盯着几个大国掏腰包”,中国的立场是推动制度改革,让所有国家都能公平参与、共同承担。 这不是回避责任,而是希望联合国别再把“生存权”寄托在少数国家的“慈善”上。 经费紧张的后果,不只是办公室里少了几个职员那么简单,联合国已经宣布裁员2681人,占比接近五分之一。 裁的不是“闲人”,而是维和人员、人道主义援助团队、儿童基金会、粮食署等一线关键岗位。 直接后果是:140多个机构被迫合并,很多基础项目停摆。 比如在非洲,疫苗接种项目叫停,数百万儿童的健康成为未知数。 在中东,黎巴嫩和塞浦路斯的维和部队被削减,地区安全形势随时可能失控。 这场危机表面看是钱的问题,实质上是联合国这个“大家庭”里的权力关系出了问题。 数据很能说明问题:美国雇员在联合国系统中占比高达9.4%,中国只有2.3%,但从缴费额来看,中国已经是第二大金主。 美国把联合国当成了工具,哪天不顺心了,就卡脖子不给钱;中国则在推动制度改革,希望把“话语权”和“出资权”对等起来。 这背后折射的是全球格局的深度调整,西方国家希望维持既有秩序,发展中国家则在争取更多代表性,联合国正站在一场“制度再平衡”的十字路口。 不少人以为,联合国的钱是中美之间的“私人恩怨”,但事实是,目前全球还有60多个国家没有缴清会费,这场危机不是偶发事件,而是系统性失衡的必然结果。 古特雷斯在信里写道:“无国界的危机需要有边界的解决办法。” 这句话说得实在,气候变化、战争难民、粮食短缺……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国家能单打独斗解决,联合国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世界有一个协调的平台。 但如果这个平台连账都管不清,那它还能协调谁? 联合国的财政危机,不只是5亿美元的缺口,更是全球秩序裂缝的提示音。 中美欠费只是导火索,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个国际体系如何在新时代找回它的公平和效率。 如果连联合国都快“断粮”,那更该警惕:全球合作的底线,离崩塌还有多远? 世界的未来,不能只是几张支票说了算。 信息来源: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