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稀土管制后劲还是太大了。继美国后,欧盟也坐不住了,想拉上G7一起对华发难,让中方撤回制裁措施。可没想到,欧盟和G7内部,已经有3个国家向中国“投诚”了。 这背后的导火索,是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升级的稀土出口管制政策。此次管制范围大幅扩容,不仅覆盖稀土原矿,连境外采用中国技术生产的稀土制品都需申请许可。 尤其是那些能用于高端芯片、军事AI的关键物项,每一笔都要逐案审批。这一下可戳中了G7的痛处。 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都在中国,小到德国新能源汽车的电机,大到美国F-35战机的发动机,都离不开中国的稀土加工品。失去稳定供应,这些国家的支柱产业将直接陷入停摆。 为打破依赖,美国牵头组建“关键矿产联盟”,一边砸下50亿美元设立勘探基金,一边逼迫乌克兰用稀土开采权换取援助,摆出与中国硬刚的架势。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得很。 稀土产业的技术壁垒绝对不是短期能突破的,澳大利亚的稀土矿砂因本土分离技术回收率仅60%,但仍需运到中国江西精炼。加拿大新矿山刚动工就被环保诉讼搁置半年,每吨成本比中国高出3000美元。 更打脸的是,美国中情局开出百万年薪挖中国稀土专家,却发现北方稀土早已将核心工艺拆分为200多个环节,通过AI加密管控,他们连技术门槛都摸不到。 这边G7的狠话还没落地,那边自家企业先扛不住了,特斯拉上海工厂因为缺稀土减产,每辆车成本涨了1.2万美元,欧盟的碳关税也因为中国企业靠光伏降碳反超而悄悄推迟。产业链的阵痛,让G7内部的务实派率先清醒。 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率先访华,说白了就是想推进中法海上风电和核电合作,毕竟马克龙一直想搞“战略自主”,没必要跟着美国陪跑。 瑞典外交大臣也紧跟着来,他们早就没跟风排斥中国5G,反而想在氢能存储这些新能源技术上跟中国深度合作,继续当“中立协调者”的角色。 加拿大外长更是带着“止损”的心思来的,之前跟着美国对中国搞贸易限制吃了大亏,现在赶紧来开拓合作对冲风险。 这波操作看似突然,其实都是基于自身利益的务实选择。在全球稀土产业链里,中国既是供应者更是规则制定者,与其跟着G7做无用功,不如主动合作拿实惠。 这根本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而是一场实力和底牌的裸泳。G7还沉浸在“制定全球规则”的旧思维里,试图用舆论和价值观联盟施压,却忽略了中国早已手握三张王牌:有资源、有技术、还有全球最大的市场。 你跟我玩硬的,我就能让你最先进的产业停摆。所以这出戏演到现在,谁是纸老虎,谁手里握着真正的牌,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那些还想跟着美国瞎起哄的国家,也该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了,别到时候口号喊得最响,疼得最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