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议员声称,对付中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停止购买中国制造的所有产品,转而全部选用美国自家的东西。 但真要这么做,率先倒霉的恐怕不是我们,而是美国自己的生产线、农场还有普通的美国人的日常生活。 先不说别的,老百姓的日用品,要是全换成美国制造,商品价格能翻好几番,那些原本摆在超市货架上的生活小家电、厨房工具和日常服装,只要换掉“中国产”,立马成本上来。 美国劳工统计局前阵子就直白地给出结果:去年用着各种中国商品,物价涨幅并不算离谱,真要换掉,这物价能让普通家庭直抓头皮,美国本地产品一来贵,二来供货慢,买个家电、换身衣服都得勒紧裤腰带。 再来看看美国最自豪的制造业,美国工厂离了中国的小电机都不太能转起来,像印第安纳那边的汽车零配件工厂,大部分关键电机都指望中国浙江的货。用美国本地的,价格直接贵出三倍,还要等上几个月,等来了还搭不上原有生产线。 曾经真有人折腾过,结果生产线停了好几天,违约金就赔了两百多万,美国厂商不是不想支持自家货,而是美国本土产能和适配度实在跟不上节奏,这时候一刀切不用中国的东西,工厂就得熄火歇菜。 美国农业更受伤,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美国农民靠的是地多地肥,其实现在的美国农场全靠高精密设备,关键的传感器和液压阀,差不多一半是从中国买的,没了这些器件,庞大的现代机械立马趴窝。 更棘手的是,美国农产品大豆、棉花这些出口主力,一大半流向中国,如果真撕破脸,美国农民手里的粮食既种不出来,也卖不出去,先慌的不是别人,就是美国自家农民。 能源行业也躲不过,德州那些油气田、北达科他州输油管,每年巡检全靠中国造的工业无人机,美国的无人机性能和续航根本比不了中国货,人家低温环境下能顶上六个小时,美国造的有时候只飞俩小时就趴窝。 人力成本和时间浪费不说,核心芯片其实还得进口美国高通的,真跟中国撕破脸,连自家芯片厂都少了大单,羊毛也出在了自家身上。 美国过去也想过制造业回流,比如“芯片法案”撒下大把补贴,结果光建厂和养人就比中国高出一大截,新工厂半年下来产能还没达到预期的三分之一,试图拉走电池厂到墨西哥,结果没人能跟得上技术,连新车都得多等几个月才能提到。 这些现实说明,全球分工的产业链不是凭嘴上两句话就能分开的。 现在中国可以不靠美国市场吃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内内需都成了中国出口和发展的基石。 全球化合作到这一步,美国想靠关起门来自保,只会搞得自家经济脱节,企业和人民一起吃苦头,产业链和互利合作才是正路。 参考信源:《美国议员关于停止购买中国产品的发言记录》,美国国会官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