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在“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中国政法大学专场中,来自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的三位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向在场师生们分享了在各自领域攻坚克难的故事,勉励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干奋斗。
专家分享解决“卡脖子”技术的故事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存储芯片市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国产内存芯片,存储芯片是受外部制约最严重的芯片品类之一。”一名产业一线科技人才代表向同学们分享了他带领团队,破解芯片“卡脖子”难题的攻坚历程。他回忆了前几年曾发生的全球芯片荒。当时据新闻媒体报道,国内某数据中心为了扩容算力,不得不高价抢购国外存储芯片。业内人士感叹,我们的服务器性能全球领先,可内存却成为软肋,自主可控任重道远。
“这些动辄断供和操控价格的行为,让我真正明白:存储芯片不是简单的电子零件,它是数字时代的‘工业粮食’。从5G基站到自动驾驶,从云计算到元宇宙,所有需要高速运算+海量存储的场景,都需要存储芯片进行支撑。”在研发过程中,为提升供应链抗风险能力,他组织攻坚团队,通过35天的集中攻坚,终于在微精尺度上实现“中国精度”。
最后,产业一线科技人才代表对现场所有师生们讲道,要选择做“难而正确的事”,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半导体行业没有躺赢,芯片研发制造没有捷径。同时,要把“个人手艺”变成“国之重器”,工程师的手艺要能“摸”到国家需要。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这是中华民族璀璨文明的代表。现在,中国科技有了新时代的名片——过去十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从万辆级跨越到千万辆级,产品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世界比重超60%,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靓丽名片’。”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师刘朝辉讲述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攀峰的故事。
刘朝辉介绍,1995年,中国第一辆新能源汽车“远望号”诞生。这款纯电动大客车,拉开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起步的序幕。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逢春遭遇了掌握核心技术、负责提供动力系统的外国公司突然坐地起价,导致项目终止的挫折。“孙逢春院士后来接受采访时说,这是对他打击最大的一件事,切实感受到什么叫没有核心技术,什么叫被‘卡脖子’。”后来,孙院士团队下定决心,历时一年成功做出了我国第一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机电控系统、自动变速传动系统。
作为一位新能源汽车领域和半导体领域的一线科技人员,针对新能源汽车“电动化”的发展趋势,刘朝辉和团队围绕基于第三代半导体的高性能电驱动系统这一难题展开研究,构建了“SiC材料机理为基础、高温低损耗封装为核心、车规级电驱系统集成为应用”的研究框架,在SiC功率芯片封装、电驱集成方面取得系统性成果。
引发学生思考AI时代法治与技术的平衡
作为一名在AI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的从业者,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研发经理彭菲分享了中国AI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十几年前,人工智能这个概念还不太火,算法工程师尚属新兴职业,女性算法工程师更是稀少。出于对技术的热爱,以及对这个行业未来潜力的坚定信念,彭菲毅然选择了这条道路。
“比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让技术服务于人类,这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共同使命和价值追求。”彭菲讲道,在2016年,她接到客户需求,希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输油输气管道进行智能化监控,以期提高工作效率,并快速地发现隐患。“研发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挫折是家常便饭。在烟雾火焰检测算法的研发中,因为数据采集非常有限,经常出现实验室有限测试集上效果还不错,但是到现场应用却发生一些漏报和误报。对此我们反复校验、测试,审核上千路全天视频,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和疑点,一点一点地提升效果。”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浪潮之中,这是一个变化很快的行业,技术的迭代更新速度令人叹为观止。但回望来时路,无论是技术突破还是时代前行,需要科学求真的精神坐标指引方向,更需要踏实肯干的行动去实现。”彭菲勉励现场同学。
作为法学领域的学生,一线科技专家分享的这些攻坚故事也让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大一新生吴金坤表示,作为一名法学生,听完宣讲,在振奋之余,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当技术一路狂奔,法治应该如何灵活应对?“我认为,法治绝不能成为束缚创新的枷锁,而应成为引领方向的缰绳。例如知识产权法在为创新赋能的同时,也要警惕它成为垄断的帮凶;再比如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像两道围墙保护着我们的隐私,但数据如果不能在安全的范围内流动起来,其价值便会大打折扣。如何找到法治和技术治理的分寸,是对新时代立法者的一个考验。”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大四学生于之会表示,从一线科研人员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精神共鸣和时代召唤。“他们的奋斗是用技术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而我们法大学子的奋斗就是为这项伟大的事业铺设法治的轨道,守护创新的火种。我们应当不负这个时代,不负千千万万实战家们的努力奋斗,为他们保驾护航。在强国建设的伟业中找到自己的青春坐标。”
新京报记者徐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