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喊“先轰中国本土”,赌中国不会按下核按钮。这个说法出自美国智库和麻省理工专家的联合报告,明确提出可以在台海冲突中打击中国沿海目标,赌的是中国为了遵守“不首先使用核武”的承诺,不会真的核反击。 美国智库近年来频频推出台海冲突评估报告,这些分析往往源于桌面模拟,旨在为美军决策提供参考。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在2023年发布的一份入侵模拟报告,通过24次推演得出结论:在美日快速介入下,台湾阵地多能稳住。但这份报告也点明,美军需具备打击中国大陆补给线和空军基地的能力,这些目标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专家们计算,中国核力量虽在扩张,但其洲际导弹射程尚不足以全面覆盖美国本土。 更关键的是,中国自1964年首颗原子弹爆炸后,即确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这被视为模拟中的安全阀。智库逻辑是,这种承诺源于历史教训,中国核武发展纯为自卫,不会轻易越线。兰德公司2018年的中美战争评估也类似,强调打击大陆军事设施可迅速逆转进攻势头,尽管承认核风险随之上升。这些报告并非空谈,而是结合公开情报和模型,试图平衡作战效能与升级隐患。 这份联合报告的核心观点,聚焦台海封锁场景。2025年7月,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推出《Lights Out? Wargaming a Chinese Blockade of Taiwan》,记录26次模拟演练。报告评估,美军若在冲突初期摧毁中国福建和广东沿海的空军基地与港口,能有效打破封锁链条,抬高对手行动成本。推演中,美军潜艇和轰炸机从关岛或日本基地出动,精准锁定这些目标,模拟结果显示补给中断将拖延中国舰队推进。 智库强调,这种打击限于常规武器,避免直接触及核门槛。赌注押在中国政策上:北京会用常规导弹反制美舰,而非核回击。这逻辑源于中国国防白皮书,明确核武仅为威慑,不主动出击。报告作者认为,沿海目标的地理位置有利美军操作,既能削弱对手,又不触发全面对抗。但模拟也暴露弱点,如天气或情报失误可能放大损失。 麻省理工专家的论文进一步深化这一框架。2025年发表的《The U.S.-China Stability-Instability Paradox: Limited War in East Asia》,剖析美中核威慑的悖论:强大核力量稳固大局,却可能诱发常规冲突升级。论文指出,中国二次打击能力已足够防全核战,但这也让北京在常规阶段更倾向先手,美军沿海打击策略需权衡此风险。作者通过模型模拟东亚有限战争,强调地理因素如台湾海峡宽度,会放大打击效果。报告并非鼓励开战,而是评估如何在核阴影下维持作战平衡。智库圈子视此为现实考量,中国核政策虽是底线,但本土受袭可能引发常规反制,而非核升级。这与兰德公司评估呼应,后者警告核风险在中美对抗中逐步攀升。整体看,这些分析反映美国对台海的焦虑,试图通过技术优势化解不确定性。 中国核政策的根基,可溯至上世纪60年代。那时,中国首颗原子弹试爆后,即对外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此承诺至今未变。2006年国防白皮书重申,核武纯为自卫,不会主动威胁他国。这政策源于被核讹诈的经历,旨在维护全球稳定,而非示弱。国际观察家认可其连续性,尽管全球核弹头库存冷战后首次上涨,加剧火药桶效应。智库报告赌此承诺可靠,但忽略潜在变数:若本土遭袭,北京或调整策略,用精确导弹回应美军资产,而非核按钮。外交部多次强调,这底线不容挑战,谁先越线,必遭反击。这种克制并非软弱,而是战略智慧,体现了中国对大国博弈的清醒认知。报告的逻辑虽精巧,却暴露美方霸权心态:面对中国崛起,急于寻先手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