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高峰观察·峰云访谈
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科技集群第14位,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4位;“杭州六小龙”现象级科创企业集中涌现;通义千问、DeepSeek排名全球大模型榜单前列;群核科技空间理解大模型成为全球空间智能领域标杆模型……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杭州这座创新活力之城,正紧随时代跳动脉搏,在这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抢抓先机。
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杭州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杭州应如何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北高峰观察·峰云访谈专访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一起来听听他的建议。
人物名片:
仇旻,1975年1月出生于建德,现任西湖大学副校长、国强光学工程讲席教授、工学院院长,西湖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欧洲科学院(AcademiaEuropaea)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EASA)外籍院士。
仇旻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光电子学。2022年7月,荣获2021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5年5月,仇旻教授团队将半导体制造技术与生物学相结合,首次采用冰刻技术在活体生物(“水熊虫”)表面实现精准微纳尺度图案的原位制造。相关研究成果刊发在《纳米快报》期刊。
水熊虫躯体大部分不超过1毫米,最小尺度可达72纳米(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六万分之一)。这项研究成果为微生物传感、仿生器件和活体微型机器人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
必须直面真问题、做出真产品
记者:您既是科学家,同时也成功孵化出两家科技型公司,兼具科技创新者与产业创新者两重身份。杭州应如何推动“两创”深度融合,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否结合您的个人经历谈谈想法?
仇旻:过去25年,我们团队专注于微纳加工技术,在此基础上孵化出两家企业,一家采用碳化硅材料结合衍射光波导技术做超薄AR镜片,一家研发碳化硅切片设备,已被认定为“国内首台(套)”装备。
但过程中我们也走过弯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摸清市场的实际需求和痛点,在“半导体微纳加工和表征仪器”的大方向上无法聚焦。几度调研摸索之后,才逐渐将重心聚焦到碳化硅衬底“切片”难题上,最终顺利实现了创新成果的转化。
我个人感受很深的一点是,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必须直面真问题、做出真产品。科学家创业,很容易陷入把创业当成科研来做的误区,你所认为的好技术,是不是当前市场急需的?有没有切准行业痛点?即使找准方向,做出样品,怎么把只有1%成功率的样品,变成达到99%成功率的产品?这些都决定了“新质生产力”能否形成、何时形成。
杭州是全国最早部署概念验证计划的城市之一,今年也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通“基础研究—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产业化”全链条,建设中试基地10家以上,这些做法对于科学成果转化为真产品提供了极大的助力,也补全了科学家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过程中的短板。
发展新质生产力
很关键的一点是聚焦行业场景
记者: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引擎,西湖大学人工智能系就在您所在的工学院,您认为如何以人工智能为引擎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仇旻:在西湖大学工学院,我常常看到其他学院的科学家来“串门”,有几位人工智能系的教授,人还没到岗,想约他们见面的人已经排起了长队。西湖大学取得的多项重要成果背后都有AI的身影:生命科学学院卢培龙团队利用AI从头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个能够非共价结合特定小分子的跨膜蛋白跨膜荧光激活蛋白,标志着AI蛋白质设计能力取得重要突破;工学院杨林团队今年3月发布了最新的病理大模型,利用AI技术快速读取病理切片并生成报告,全国有1000多家医院都在试用。
人工智能作为生命科学与计算机技术交叉的成果,从诞生之初就带着“跨界破壁”的基因。如何加快人工智能发展,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我认为很关键的一点是聚焦行业场景。
人工智能只有与具体的应用场景相结合,才能真正创造新的增长点,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与此同时,还需系统构建相应的机制体制,如打造高质量的行业数据集、建立健全高水平行业专家参与大模型预训练的相关机制、为大模型创造实践应用的机遇等方面提供支持等,加快大模型的迭代升级等。
敢为人先的杭州
一定能推出更多“破壁”之举
记者:您认为杭州应如何因地制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滩未来产业发展?您有何建议?
仇旻:在西湖大学,你经常能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可以在理学院招收化学博士生,工学院的教授也可以在生科院招收博士生;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博士生天天泡在蛋白质组复杂科学实验室,开发出最高效的蛋白质分析流程及软件工具;人工智能实验室招收语言学毕业的文科生,共同开发自然语言处理工具。
我举这些例子其实就是想说,在科技创新领域,跨学科研究往往更容易出成果,因此鼓励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学界共识。未来能够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新领域,大概率诞生于“跨界”之地,而新质生产力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同样必须“跨界”——要跨组织贯通源头技术研发和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健全“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才能真正形成合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政府各部门应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破壁”思维。很多新技术、新应用,无前例可循,无规则可依,简单的“照章办事”,很可能就是“无法办事”。从“最多跑一次”到城市大脑,杭州屡次打破部门壁垒,颠覆社会管理模式,也催生了一批新企业的诞生。敢为人先的杭州,未来一定能推出更多这样的“破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