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安徽在全省全面推进“农业保险+”改革,这项全国首创的改革将让广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受益,实现乡村振兴投入可持续。记者从10月1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通过“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模式,有效缓解了乡村振兴投入不优、市场作用发挥不够、金融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源流向了“三农”领域。
扩大涉农资产保险覆盖
在全面推进“农业保险+”改革中,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用好“农业保险+基金”模式,以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省绿色食品产业主题2支农业领域政府引导基金为纽带,围绕农业十大新兴产业,构建“基金丛林”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农业投资矩阵;探索险资入皖新模式,引导险资联合设立子基金,拓宽险资服务乡村振兴渠道;优化“农业保险+”项目库,实现“项目-基金-保险”精准对接。
省农业农村厅将扩大涉农资产保险覆盖,鼓励保险机构探索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管护服务”综合保险,将关键涉农资产纳入保险范围;完善“保险+确权+融资”机制,将投保的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纳入抵押“白名单”,试点“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履约保险”;加快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乡村振兴专区建设,强化金融科技赋能。
省农业农村厅还将研究出台《农业供应链金融保险产品指引》,引入农业保险外部增信措施,推动合作银行下调贷款利率;建立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白名单”动态调整机制,根据龙头企业履约能力、风险控制及带动农户情况,实行差异化授信,支持保险机构创新“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应急响应”。
实施“农业保险+”专项担保计划
“农业保险+”改革是以“+一揽子金融产品”为主线,《实施意见》中“多元融资行动”如何具体安排?安徽省财政厅副厅长张丰介绍,首先,设立“政保贷”综合金融产品,通过数据评级、保单质押、贷款保证等方式增信,支持金融机构定制个性化金融方案,推广“乡村产业振兴共同发展计划”,探索构建浮动利率机制,支持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合理设置贷款期限,扩大信贷资金覆盖范围。
其次,实施“农业保险+”专项担保计划,进一步提高省级再担保机构分险比例,合理控制年化担保费率。充分发挥省级农业担保体系作用,立足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提供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引导保险资金参与设立农业产业领域投资基金,强化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省绿色食品产业主题母基金与保险资金协同联动,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支持力度。遴选“农业保险+”农业产业优质项目,通过网上路演、投资对接会等形式,促进精准对接。
扩大“农业保险+期货”保价范围。推进玉米、大豆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推广粮食作物、生猪、家禽、水产、经果林等种养业目标价格保险产品,鼓励开发收入保险产品。探索“银期保”种收等模式,通过期货保价、银行保贷、收粮企业保订单,稳定农户收益。
“政保贷”业务已在16个地市全面推广
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张云介绍,去年以来,我省率先将“1+16”省、市两级具有融资信用服务功能的平台纳入国家一体化网络,打造面向金融机构集中提供融资信用信息服务的“唯一出口”,形成银行、保险、担保、股权投资基金、租赁、期货等线上业务“主渠道”,为全省所有经营主体高效便捷提供全流程综合融资服务。
截至目前,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金融超市共上线各类金融产品5762个,注册经营主体达282.4万,累计提供信贷资金2.4万亿元。为了更高效推进“农业保险+”这项工作,省发改委配合省财政厅,会同主要银行、保险、担保、期货等机构,依托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推进“农业保险+”版块建设,设立“政保贷”综合金融产品,为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涉农经营主体,线上针对性提供一揽子综合融资服务。
目前,“政保贷”业务已在16个地市全面推广,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保险办理+贷款申请”服务功能已上线运行。下一步,省发改委将加快拓展农业保险+“信贷、担保、基金、期货”等服务功能,支持金融机构利用信用大数据实验室,创新推出更多“政保贷”爆款产品,为我省在全国率先打造“农业保险+”改革样板提供有力支撑。
大皖新闻记者刘旸实习生曹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