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叙利亚变天!政权更替意外为中国打开中东战略新大门?机会来了? 2024年底叙

叙利亚变天!政权更替意外为中国打开中东战略新大门?机会来了? 2024年底叙利亚政权崩塌的速度令人震惊,阿萨德家族统治超过半个世纪,从哈菲兹到巴沙尔,政权根基看似牢不可破,却在短短十二天内土崩瓦解。 11 月 27 日哈耶特・塔赫里尔・沙姆从伊德利卜发起攻势,到 12 月 8 日反对派武装控制大马士革,这片被战火蹂躏多年的土地,瞬间让美、俄、伊朗、土耳其都陷入了战略调整的慌乱中。 外界都以为中国会因 “失去盟友” 受挫,可仔细琢磨才发现,这场政权更替反而像一把钥匙,为中国打开了中东战略的新大门。 中国和叙利亚的交情要从 1956 年建交说起,但长期以来关系都比较平淡,直到巴沙尔执政后才稍有升温。2011 年叙利亚战争爆发,中国在联合国多次投反对票,挡住西方推翻阿萨德的提案,这其实是出于反对外部干预别国内政的一贯原则,并非单纯的 “站队”。 而所谓 “中国损失三万亿市场” 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2023 年两国双边贸易额才三四亿美元,差不多和中国与阿富汗的贸易规模持平,这种 “轻资产” 状态,反倒成了现在的优势。没有历史包袱拖累,不管谁在大马士革掌权,中国都能像一张白纸一样从零建立合作。 过去中国企业不是没动过心思,2017 年就有公司计划投资 20 亿美元,但最终落地项目少得可怜,核心障碍是美国 2019 年推出的《凯撒法案》。这个法案严禁任何实体和阿萨德政权合作搞重建,否则就会遭受严厉制裁,这让中国企业迟迟不敢大规模入场。 可现在形势变了,阿萨德政权倒台,新政权登场,等于在法理上给中国绕开制裁提供了机会,毕竟法案针对的是 “阿萨德政权”,合作对象变了,限制自然就失去了着力点。 对百废待兴的叙利亚来说,中国的 “基建狂魔” 模式简直是刚需。常年战乱让叙利亚 70% 的基础设施变成废墟,世界银行估算重建成本得超过 4000 亿美元。 此时的叙利亚人最需要的不是人权、民主之类的宏大叙事,而是能立刻用上的电、能通行的路、能看病的医院。中国的合作逻辑刚好踩中了这个痛点:提供贷款和投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只专注项目本身,这种 “非政治化资本” 对急需输血的战后国家来说,吸引力根本无法抗拒。 更聪明的是,中国没打算单打独斗。沙特已经放出话,愿意投数十亿美元参与重建,中国正好可以扮演 “整合者” 的角色,用自己的基建能力和工程经验,把沙特的钱、伊朗在地区的残存影响力,还有叙利亚本地的需求捏合到一起,建个多方协调机制,既分摊风险又提高效率。 这种玩法和美国那种 “价值观捆绑”“选边站队” 的模式完全不同,就像有人说的,美国人来了先问 “你有没有自由”,中国人来了先问 “你有没有电”,务实得很。 中立站位更是中国的加分项。叙利亚内部派系林立,外部又有大国利益交错,中国的策略很明确:不选边、不站队。这种姿态让中国成了能和几乎所有关键方沟通的 “桥梁”,2023 年 3 月促成沙特和伊朗和解,就已经证明了中国作为中立调解者的能力。 面对苏韦达省德鲁兹派和贝都因部落的冲突,中国只是呼吁对话,不直接介入,反倒赢得了各派系的初步信任。对外还能利用大国矛盾,比如土耳其反感美国扶植库尔德武装,而美国又离不开库尔德盟友,中国刚好能在这种缝隙里找到合作切入点。 安全层面,中国的考量很聚焦,核心是建 “防火墙” 防极端主义外溢。中国一直担心与 “东突” 有关联的极端武装,会利用叙利亚的权力真空壮大,甚至回流影响西部边境稳定,这才是介入叙利亚安全事务的首要动机。 这种诉求和俄伊完全不同,俄伊是为了保盟友,中国是为了护自身安全,而且坚持 “非占领性” 原则,绝不派一兵一卒作战,最多提供技术援助和情报交换。 有意思的是,这还让中国和土耳其找到了共同语言,两国都把叙利亚北部的极端组织当成心腹大患,反恐情报共享成了超越政治分歧的合作基础。 其实今年 1 月,北京已经通过非正式渠道和艾哈迈德・沙拉领导的过渡政府接触了,这很符合中国 “先做事、后表态” 的风格,不急于承认合法性,先把沟通渠道打通,为后续合作留足空间。 阿萨德的离开,意外给了中国一个展示 “建设性介入” 的舞台,不用航母和炸弹,靠公路、桥梁、电网和对话就能构建影响力。当 2024 年 12 月 8 日莫斯科为阿萨德关上一扇门时,大马士革正为中国缓缓打开另一扇通往中东深处的大门,这机会确实来了。 2024年12月8日,阿萨德政权的终结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对中国而言,这更像是一扇新门的开启。叙利亚这片战后废墟,将成为检验中国能否在碎片化地区塑造秩序的新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