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项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显示:四成癌症死亡可归因于可控风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夏瑾)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最新发布的一项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癌症负担持续加重,预计到2050年将出现3050万新增病例和1860万死亡病例。其中,超过半数的新发病例及约2/3的死亡病例将集中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与地区。

研究显示,2023年全球癌症死亡人数已达1040万,新发病例达1850万(均不含非黑色素瘤皮肤癌),较1990年分别增长74%和105%。乳腺癌为当年全球最常见癌症,气管、支气管及肺癌则是致死人数最多的癌种。报告指出,在2023年所有癌症死亡中,约42%(430万例)与44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有关,显示出通过干预降低癌症负担的现实可能。

行为风险是2023年导致癌症死亡的主因。烟草使用与全球21%的癌症死亡相关,是中高收入及以上地区首要风险因素;而在低收入国家,不安全性行为则是首要风险,与12.5%的癌症死亡有关。

从性别差异看,2023年男性因可改变风险导致的癌症死亡比例为46%,高于女性的36%。导致男性癌症死亡的可改变风险因素主要为烟草、不健康膳食、高酒精摄入、职业风险和空气污染等;导致女性癌症死亡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烟草、不安全性行为、不健康膳食、肥胖和高血糖。

“约四成癌症死亡与已知风险因素相关,说明各国在防控方面仍有巨大空间。”报告共同作者、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的西奥·沃斯博士表示,“通过控制风险、推动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不仅能预防癌症、挽救生命,也能支持患者康复。这既需要个人行动,也依赖有效的群体策略。”

值得欣慰是,虽然从2024年到2050年癌症病例数和死亡总数预计将大幅上升,但经年龄标准化后的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预计不会上升。这表明新发病例数和死亡人数的增长主要归因于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口老龄化。

报告主要作者、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的莉萨·福斯博士认为,“当前,癌症防控政策及其实施在全球卫生领域仍未获得足够重视,许多地区面临资金不足的挑战。”

此外,全球癌症负担分布呈现显著的地域不平等。报告显示,1990年至2023年间,虽然全球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整体下降24%,但这一改善主要得益于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低收入国家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上升24%,中低收入国家更是上升29%。这一反差凸显了全球癌症负担正持续向资源匮乏地区转移的严峻现状。

研究呼吁将癌症防控全面纳入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卫生政策体系,并致力于推动防控资源的公平可及,确保所有癌症患者均能获得必要的医疗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