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邹平讯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企业发展行稳致远离不开法治的坚实保障。近年来,邹平市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创新,以规范有力的执行措施和优质高效的工作实效,着力为企业纾困解难,以高质量执行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
灵活执行解“两难”,助力企业获新生
“你好,我想调解。”近日,被执行人山东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主动致电邹平市人民法院执行局,提出和解意愿。
在山东某商贸有限公司与山东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执行立案后,执行干警第一时间研判案情并联系双方当事人。了解到申请人因即将到期的厂房租赁费和即将逾期的贷款而焦虑不安;而被执行人因诉前保全阶段财产被查封,银行账户、房产、车辆、股权等被冻结,经营压力巨大。
初次沟通时,被执行人态度强硬,以资金困难为由拒绝履行。执行干警深知,若僵持不下,企业将面临破产困境。“目前你公司财产及账户被冻结,已影响正常经营,拒不履行还将严重损害企业声誉,不利于长远发展。”干警再次上门沟通。
“可公司确实无力一次性偿还全部欠款。”被执行人法定代表人坦言。为争取双赢,执行干警居中调解,在被执行人提供其他生产设备作为“活查封”的前提下,实施“放水养鱼”策略,促成双方达成先行支付50万元、后续分期付款的和解协议。目前,被执行人已按协议陆续偿还200余万元,申请人资金逐步回笼,濒临断裂的供应链重焕生机。
打好执行“组合拳”,攻坚克难护权益
通过查控冻结、悬赏公告、执行审计等多种手段深挖财产线索,以硬举措破解执行难题,是邹平市人民法院护航企业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在邹平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邹平某纸业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中,法院判决被告支付货款600万元及违约金。执行过程中发现,被执行人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虽仅两起,却均因无可供执行财产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标的额共计1000余万元。查明财产状况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
“法官,被执行人虽未继续原业务,但厂区仍在运转。”悬赏公告发布后,知情人提供线索。执行干警经蹲点发现,尽管员工减少,但厂区仍有货车出入,推测其可能仍在暗中生产。随后依法搜查财务室,扣押财务凭证及3台记账电脑。初步审查财务情况后,法院通知被执行人进行审计。被执行人最终主动与债权人协商,通过车辆抵账、分期付款等方式达成和解,两起案件全部妥善解决。
集中执行出重拳,司法担当护发展
“出发!”随着邹平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成涛一声令下,20名干警、法警奔赴各执行现场,再次开展涉企涉民生案件集中执行行动。
2025年以来,在涉企集中执行行动中,邹平市人民法院成功拘传恶意逃废债务的企业负责人6名,当场扣押车辆8台,查封机器设备价值超千万元,促成20件涉企案件达成和解或履行完毕,执行到位金额5000余万元。集中执行形成有力震慑,切实将胜诉企业的合法权益兑现为“真金白银”。
邹平市人民法院将始终秉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将执行工作与优化营商环境紧密结合,持续创新执行机制,多维度发力,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