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导体事件,说明了许多中国企业的外籍高管都是潜在的叛徒,关键时刻倒戈一击就可以让一家企业万劫不复。 外敌容易防,内鬼难防。 董明珠的不用“海归观点”,也是一样的道理。 没有那么多时间金钱去一个个调查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录用,外籍、海归也未必比国内培养的更优秀,从根本上排雷好过未来不知何时遭到背刺。 把安世半导体事件的锅,一股脑甩给外籍高管这个群体,未免太武断。就像不能因为看到一棵果树结了坏果子,就说整片果园的树都有问题。安世半导体的风波,本质是企业治理、利益分配和风险管控出了漏洞,而非高管的国籍标签在作祟。当年华为海思芯片研发团队里,不乏外籍技术专家,他们陪着华为熬过了最艰难的卡脖子岁月,难道能说这些人也是潜在叛徒?用国籍给人贴标签,本身就是一种狭隘的偏见,更是对那些真心实意为中国企业效力的外籍、海归人才的不公。 再说董明珠的不用“海归观点”,其实得放在特定语境里看。董明珠强调的,或许是对企业忠诚度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视,而非单纯排斥海归群体。但如果把这种观点放大成一刀切的用人策略,那就走进了死胡同。海归人才带回的国际视野、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往往是国内企业突破瓶颈的关键助力。就像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崛起,背后既有本土工程师的坚守,也有海外顶尖专家的技术支持。要是因为担心背刺就把大门焊死,反而会让企业陷入闭门造车的困境,错失发展机遇。 “没有时间金钱调查”,“就干脆不录用”,这种想法看似是从根本上排雷,实则是一种懒政。企业用人,本就是一场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博弈。与其用一刀切的方式逃避风险,不如花心思搭建完善的人才筛选和管控体系。比如通过背景调查、试用期考察、长效激励机制,既能筛选出真正靠谱的人才,也能让员工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国内不少企业都在这么做,他们不排斥外籍和海归,而是用科学的制度留住人、用好人,最终实现了企业与人才的双赢。 更何况,外籍、海归未必比国内培养的更优秀这句话,本身就透着一股不必要的对立。优秀的人才从没有国籍或经历的界限,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本土精英,还是游历归来的海归学者,亦或是远道而来的外籍专家,只要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就值得被尊重和任用。把排外当成排雷,本质上是对自身人才培养体系的不自信,也是对市场规律的违背。真正强大的企业,从来都是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各路英才,用包容的文化凝聚人心,而不是靠封闭和排斥求得一时安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中芯国际净利润 半导体外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