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刘广超通讯员徐艺明张小乐
10月13日下午,在漯河高中数学建模社团的精心组织下,一场以“差分方程模型初探”为主题的趣味数学活动在漯河高中南校区热烈展开。本次活动由社团指导老师刘文主讲,王倩倩、孟文静老师共同策划,带领同学们踏上一场从生活现象到数学模型的探索之旅。
深耕筹备:让高冷数学“落地生根”
在活动筹备阶段,刘文、王倩倩、孟文静三位指导教师始终围绕“如何打破数学建模的‘高冷’壁垒,让高中生轻松入门”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多次研讨,选定“市场经济中的蛛网模型”作为本次活动的核心内容。
为了让抽象的模型更直观,老师们精心制作了图文并茂的课件。同时,老师们还提前准备了真实的市场数据案例,如近五年某地区蔬菜价格与产量的变化数据,以及分组讨论所需的任务卡,为活动的顺利开展筑牢基础。
趣味讲解:让数学模型“活”起来
活动伊始,刘文老师以生活中常见的西瓜价格变化为例,抛出问题,瞬间点燃了同学们的兴趣。他结合课件中的动态图示,逐步引出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在讲解模型核心原理时,刘文老师通过“农民种粮”的情景模拟,搭配动态图示的演示,原本抽象的差分方程瞬间变得通俗易懂,同学们不时发出“原来如此”的惊叹。
王倩倩老师组织同学们以4人一组进行讨论,每组发放一张任务卡,上面写着“如果你是一家水果种植企业的决策者,已知今年苹果价格较高,结合蛛网模型,你会如何安排明年的种植计划?”的问题。讨论环节中,同学们积极发言,思维的碰撞在教室里不断上演。
实践演练:让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环节,老师们将提前准备好的某地区近三年柑橘价格与产量数据分发给各小组,要求同学们运用刚学到的蛛网模型,通过建立差分方程,预测下一年柑橘的价格走势,并撰写简要的分析报告。
面对同学们的疑问,孟文静老师巡回指导,耐心解答。她提醒同学们:“模型是对现实的简化,实际中还要考虑天气、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预测结果要结合实际情况调整。”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各小组分工合作,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各小组都完成了任务。“原来数学真的能用来预测市场价格,太神奇了!”高二(3)班的张同学兴奋地说,“以前觉得数学只是用来考试的,现在才发现它有这么大的用处。”
成果展示:让每一份努力都被看见
各小组依次派代表上台,通过PPT展示本组的分析过程、计算结果和预测结论。三位指导老师认真倾听,并给予充分肯定。随后,老师们根据各小组的表现,评选出三个“最佳建模小组”,为他们颁发了社团定制的笔记本和荣誉证书。
本次“差分方程模型初探”趣味入门活动,是漯河高中数学建模社团将抽象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了有效提升,探究数学应用价值的热情也被进一步激发。
社团指导老师们表示,在本学年,漯河高中数学建模社团将继续开展“生活中的数学”系列实践活动,助力同学们在数学的世界里收获更多成长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