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张守营
一块6元的鸡排,短短几天引爆全网,这背后是当下社会情绪、平台算法与城市渴望的奇妙化学反应。
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在这个国庆假期成了互联网的顶流。顾客雨中排队4小时,只为买他一块6元鸡排,获取那“60元的情绪价值,600元的服务体验”。
与此同时,他被授予“景德镇文旅推介官”称号,当地迅速成立工作专班、保洁专班维持现场秩序。这一切与一年前湖南怀化“听得懂人话”的理发师晓华爆红如出一辙。
鸡排哥的爆红,绝非偶然的个体幸运,而是三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需要找一个情绪释放口;平台算法需要不断推出新的草根符号来维持流量生态,从“张同学”“拉面哥”到“理发师晓华”,抖音几乎每个季度都会推出一个现象级素人网红;而当地城市,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无数案例证明对流量饥渴的三四线城市,迫切需要在区域旅游竞争中抢占先机。
互联网流量分为“篝火式流量”和“探照灯式流量”。“鸡排哥”们获得的是后者——如同流量的探照灯,在平台大地上时刻扫描,突然照亮一个人,不久便移开,寻找下一个新鲜目标。正如四年前因“一碗拉面3块钱”爆红的“拉面哥”,如今已回归普通生活,不再有跟拍的主播和围观民众;流量退去后,晓华理发店也回归了正常经营,价目表没变,洗剪吹女士45元、男士30元。晓华说,“现在比以前自由”。
面对突如其来的流量,政府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有人认为,城市一旦过于主动,会让游客原本出于好奇的体验,突然因为身边多了执勤人员、引导牌而变了味。政府的核心职责应是保障而非包装,是服务而非导演。过度的文旅包装会削弱原有的市井气息,政府应当专注于提供基础的公共服务与秩序维护,而不是急于将偶然的网红现象转化为官方的旅游推广素材。
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那些能够持续留住游客好感的城市,都把握好了这一界限和尺度。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鸡排哥”现象提供了审视城市发展的多维度启示。
首要的是尊重市场的自发性。鸡排哥的爆红是市场经济中自发秩序的典型体现,政府部门应当珍视这种来自民间的创新活力,避免过度规划和干预。
当然,营商网络环境的优化不容忽视。福建省开展的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针对造谣诽谤、集纳虚假负面信息等15类涉企网络乱象进行集中整治,为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面对网红,政府需要在“积极作为”与“顺势无为”间找到平衡点。
“无为而治”不代表完全放任。福建漳州市发展改革委坚持将网络安全放在首位,建立完善全方位、深层次的联合防御体系。这种基础性的保障工作,比直接介入市场更为重要。
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才是留住流量的根本。有的城市推出全市公共停车位和城市公交乘车免费,市直机关食堂平价对外开放;有的则承诺机关食堂向全社会提供自选套餐和桌餐两种供餐模式。
这些扎实的服务措施,远比短期流量更为重要。
保持平常心,接得住富贵,也要忍得住寂寞。晓华理发店爆红后回归正常,晓华本人表示“不可能有人一辈子火到老”。这种平和心态同样适用于城市发展。
文旅产业的长远发展,需从“蹭流量”转向“建生态”。追逐一个个“鸡排哥”或许能带来短期关注,但夯实城市的文化底蕴、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营造诚信经营环境,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途。
一座城市的真正吸引力,不在于一时有多少网红打卡,而在于日常的真诚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