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李鑫通讯员陈笑闻熊风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关乎民生福祉,连着民心向背。在信阳市浉河区金牛山街道华森社区,一场群众与社区之间的“双向奔赴”,正以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效能,为文明城市建设添上了生动一笔。
曾经的华森社区,不乏烂泥满地的闲置角落、贴满小广告的墙面,邻里间也少了些往来互动。近年来,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硬化坑洼路面,将闲置地块改造成健身广场;绘制主题文化墙,让墙面“说话”传递文明;开办社区食堂解决老人吃饭难题,组织集体生日会、百家宴、社区春晚,一点点拉近邻里距离,让冷清的小区逐渐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
老人为浉河区捐献轮椅
社区的用心,换来了群众的真心响应。在华森社区,一位78岁的退休老人邱胜华,用行动诠释着平凡人的善意担当。早在2005年,他在拾荒时发现身份证和钱包后,便开始了“失物信使”的历程——将拾获的证件仔细登记,自费从拾荒收入中挤出邮费寄还失主。二十年间,千余件失物跨越山海回到主人手中,最远寄至新疆叶城县。看到社区工作者为居民奔波忙碌,老人又主动承担起社区清洁工作,随身携带的本子上,除了失主信息,多了“废旧钢筋5斤”“塑料瓶32个”的记录,他想把有价值的废品交给社区,为活动添份经费。
老人为社区购买扫帚
面对群众的善意,社区没有简单接纳,而是用精准回应搭建起共建共享的桥梁。社区安排志愿者协助老人分类废品,联系回收站定期上门,变卖款项一分不少交还老人;在活动中心设“爱心角”展示老人的登记日志,邀请他为孩子们讲诚信故事;还用废品收入购置扫帚、水桶,支持居民参与环境维护,温暖在循环中不断传递。
如今的华森社区,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加入治理队伍:退休职工随手清理小广告,网格员风雨无阻维护环境,快递小哥顺路收集纸箱,信阳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党员为老人唱红歌……群众的“微善举”与社区的“实举措”相互激荡,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在浉河区,这样的“双向奔赴”正在更多社区上演,它们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新时代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磅礴力量,书写着民生幸福的温暖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