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中国宣布对钐、钆、铽等七类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出口商需为每批货物申请许可证,确认用途后方可放行。 消息传出,特朗普在社交媒体连续发声,称此举 “破坏全球供应链稳定”。白宫内部更有声音放出 “美国人已经准备好了” 的言论,试图展现强硬姿态。 这种激烈反应,源于稀土在美国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 美军 F-35 战斗机单机需消耗 417 公斤稀土材料,“弗吉尼亚” 级核潜艇的需求量更是达到 4 吨,从制导系统到激光测距机,关键部件都依赖这些特殊元素。 民用领域同样如此,特斯拉电动车的转子、苹果手机的振动马达,都离不开稀土永磁材料的支撑。美国 80% 以上的稀土进口来自中国,这种依赖让新规触动了其敏感神经。 中国的管制措施,有着清晰的产业发展脉络。 江西赣州作为 “稀土王国”,承载着中国重稀土的核心产能,这里的离子型稀土富含中重稀土,是军工与高精尖领域的关键原料。 多年来,中国稀土产业已从单纯的采矿、冶炼,升级到深加工功能材料生产,赣州富尔特电子这样的企业,每年投入 5% 以上收入用于研发,手握 32 项永磁产品专利,将稀土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终端应用部件。 技术壁垒是中国底气的核心来源。 赣州稀土企业的分离纯度早已超过 99.9999%,这种精度让美国难以企及。 美国本土虽有芒廷帕斯稀土矿,但长期缺乏冶炼提纯技术,原矿需运至中国加工。 即便 MP Materials 公司宣布扩大加工能力,其产出也多为轻稀土,中国限制出口的铽、镝等重稀土,在其产能中几乎空白。 业内测算,美国重建完整稀土产业链至少需要 3 年时间,且融资与技术难题重重。 全球市场的反应印证了产业格局的刚性。 新规实施后,铽价在一个月内上涨 24%,德国交易员警告,多数汽车集团的磁铁库存仅够维持两到三个月。 特斯拉、通用等车企紧急寻找替代来源,却发现短期内无解 —— 澳大利亚的稀土项目成本过高,巴西的矿场尚在勘探,能稳定供应重稀土的依然只有中国。 中国的立场始终清晰。外交部明确表示,管制措施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这与《瓦森纳协定》等国际规则一脉相承。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更点明,若有人用中国出口的稀土制造产品遏制中国发展,中国人民不会答应。这种态度背后,是对自身产业利益的正当维护,也是对全球供应链公平性的坚守。 美国的应对显得捉襟见肘。 特朗普政府一边施压盟友扩大稀土开采,一边推动美乌矿产协议签署,试图构建 “去中国化” 供应链。 但现实障碍明显,乌克兰的稀土储量有限,且缺乏加工能力;美国本土新矿场投产至少需要数年,远水难解近渴。负责任电池联盟的数据显示,部分美国电池制造商已出现关键元件短缺迹象。 这场较量的本质,是产业链实力的比拼。 中国稀土产业的优势,来自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和持续的研发投入,而非刻意垄断。 美国的焦虑,源于自身产业空心化导致的战略被动。全球供应链的形成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任何脱离产业规律的对抗,最终都要面对现实的检验。 稀土新规引发的波澜,终将回归产业发展的本质。 中国持续推动稀土产业绿色升级,美国加速产业链重建,这场博弈或许会持续,但有一点已然明确: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靠技术、耐心与投入一点点筑起来的。这正是中美稀土较量背后,最值得深思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