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0月12日,据澳大利亚《时代报》消息:澳大利亚宣布要和美国搞关键矿产协议,给稀

10月12日,据澳大利亚《时代报》消息:澳大利亚宣布要和美国搞关键矿产协议,给稀土设最低价,投12亿澳元建战略储备。 美国在稀土领域的策略有迹可循。上世纪 60 至 80 年代,美国曾是全球稀土生产的核心力量,却因成本与环保问题逐步放弃冶炼加工环节,将产业链转移出去。 2002 年,加州芒廷帕斯矿山关闭,美国稀土供应完全依赖外部。 2010 年后,美国陷入 “稀土焦虑”,从初步警觉到推动战略对抗,再到如今牵头 “友岸外包”,始终在寻找替代供应来源。拉上澳大利亚设最低价、建储备,正是这套思路的延续。 中国的稀土优势并非偶然。 徐光宪院士团队提出的 “串级萃取理论” 打下技术根基,包头稀土研究院创新的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技术” 优化了开采环节。 数十年技术迭代后,全球 93% 的重稀土精炼产能由中国主导,镝、铽等元素提纯度可达 99.99%。 资源利用率从 50% 提升至 90%,生态破坏率大幅降低,形成从开采、提炼到应用的完整链条。 这种全链条掌控力,是短期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澳大利亚的稀土项目面临多重考验。 其最大稀土企业莱纳斯公司 2025 年宣称攻克重稀土氧化镝提炼技术,却卡在产业化落地环节。该公司氧化镝提炼成本每千克 10 至 15 美元,是中国轻稀土提炼成本的两倍以上。 年产能仅 1500 吨,仅为中国重稀土产能的 5%,连美国军方的需求都难以满足。 更现实的是,莱纳斯在马来西亚的工厂,分离设备离不开中国供应,关键技术还受限于中国的专利壁垒。 12 亿澳元的战略储备计划,难以掩盖产业链的短板。 澳大利亚虽拥有丰富稀土资源,但缺乏下游加工能力,许多设备和工艺依赖外部输入。 其规划的储备体系需要稳定的产能支撑,而本土项目从勘探到投产往往需要十年周期,且环保审批流程繁琐。 美国自身也面临类似问题,芒廷帕斯矿重启后仍需将原矿运至中国加工,本土首个稀土分离工厂尚在建设中。 全球稀土市场的格局早已定型。 中国不仅掌控精炼环节,还占据 40% 的锑产量优势,从资源大国向产业高地稳步迈进。美国推动的 “矿产安全伙伴关系” 联盟,试图构建 “去中国化” 资源链,但产业规律难以违背。 稀土提炼需要精密的工艺控制与大量的技术积累,不是简单投入资金就能快速突破。澳大利亚的高成本与技术局限,让其难以承担 “替代者” 的角色。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发展,始终遵循产业规律与可持续原则。 从早期的规模扩张到如今的技术升级,每一步都瞄准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通过专利布局与工艺创新,既保障了自身供应安全,也为全球制造业提供了稳定支撑。 这种基于技术与效率的优势,而非垄断,构成了全球稀土供应链的重要基石。 澳大利亚与美国的协议,更多是战略层面的表态。 12 亿澳元的投入在漫长的产业链建设中只是起步,设最低价的做法也难以抵消成本与技术的差距。 全球产业链的形成是市场选择与技术积累的结果,任何脱离实际的重构尝试,都需面对效率与成本的双重考验。中国稀土产业的发展历程证明,核心竞争力源于长期投入与技术突破,这正是支撑全球供应链稳定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