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再次语出惊人,他说:“如果美国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再次语出惊人,他说:“如果美国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不仅如此,他又一次强调自己“美国人”的身份,他说:“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张忠谋的人生轨迹与半导体产业发展深度绑定。 1949 年他赴美留学,先后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深造,1958 年进入德州仪器,从工程师逐步晋升至资深副总裁,主导研发的集成电路技术曾引领行业方向。 1962 年,他正式加入美国国籍,这段经历为其日后的产业布局埋下伏笔。 1987 年,他回到台湾创办台积电,开创专业晶圆代工模式,改变了芯片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的传统格局。 台积电的发展始终与美国市场保持紧密联系。 苹果、AMD、英伟达等美国企业长期占据台积电客户列表的核心位置,2025 年数据显示,美国客户贡献了台积电超过 60% 的营收。 这种深度绑定促使台积电加速美国本土化布局,2020 年宣布在亚利桑那州投资 120 亿美元建厂,后续投资持续追加至 1650 亿美元,规划建设三座晶圆厂及两座先进封装设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单笔外国直接投资项目。 张忠谋关于 “扼杀” 的判断,源于对半导体产业链的认知。 他见证了美国在芯片设计、设备材料等领域的长期优势,也清楚台积电在先进制程代工领域的地位 —— 全球约 90% 的先进制程芯片由台积电代工。 2023 年 3 月,他在台湾《天下杂志》论坛上便表示支持美国减缓中国半导体发展的政策,2025 年 4 月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再次强调台积电完全支持美国的高科技产品管制。 身份认知的明确表态,贯穿张忠谋近年的公开言论。 2025 年 2 月,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中重申 1962 年入籍美国后的身份定位,这种表述并非首次,而是其长期立场的延续。 台积电的经营策略也呼应了这一立场,在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框架下,该公司获得 66 亿美元资金支持,首座美国晶圆厂于 2024 年第四季度实现 N4 工艺量产,良率已与台湾本土工厂持平。 美国市场对台积电的重要性持续提升。 2025 年初,苹果完成台积电美国厂 “本土制造” 芯片的验证,AMD 第五代 EPYC 服务器级 CPU 进入投片验证阶段,英伟达计划将下一代 Blackwell 系列 AI 芯片放在这里生产。 这些合作推动台积电美国厂成为全球高性能计算芯片的重要生产基地,也让张忠谋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更趋明显。 台积电配合美国技术管制政策带来直接影响。 其大陆业务占比从 2019 年的 10% 降至 2025 年的不足 5%,华为等企业的先进制程订单中断。张忠谋将此视为 “必要代价”,认为失去大陆订单可通过美国市场填补。 这种选择背后,是美国在半导体设备、EDA 软件等上游领域的控制力,台积电的生产依赖美国应用材料、科林研发等企业的设备供应。 张忠谋的判断与行业发展态势形成对照。 美国正推动半导体产业链本土化,英特尔加速发展代工业务,计划 2025 年下半年量产 18A 工艺。 台积电与英特尔酝酿成立合资公司,吸纳苹果、英伟达等企业出资,试图构建更紧密的美国本土产业生态。 这些动向让张忠谋对美国主导产业格局的信心进一步强化。 从德州仪器的工程师到台积电的创办者,张忠谋的职业生涯见证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数次变迁。他对自身身份的强调,与其对产业态势的判断,本质上是个人经历与商业选择的结合。 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从来不是单一力量决定的,技术突破、市场需求、政策导向共同塑造着行业格局,张忠谋的言论与选择,正是这一复杂生态中的一个切片,折射出全球产业链重构期的多元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