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只知道歼 - 35 牛,却不知道总设计师孙聪院士早在 2012 年就凭歼 - 15 创造过奇迹。这款让全球瞩目的隐身舰载机,不过是他四十年航空生涯里,又一块啃下来的硬骨头! 1961 年出生的孙聪,1983 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背着行李直接走进了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刚入职的十年里,他没碰过重大项目的核心,每天的工作就是画图、算数据,跟着老专家把每一个零件的原理摸透。 桌上的绘图板磨出包浆,计算本攒了二十多本,这些基础功夫,为后来的突破埋下伏笔。 上世纪 90 年代,孙聪接过歼 - 11B 的研发任务。 当时最大的困境是核心部件依赖进口,连日常维修都要受制于国外。 他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发动机适配调试阶段,连续 300 多个通宵泡在试车场,记录的数据装满八个硬盘,零件图纸改了 200 多版。 最终歼 - 11B 实现 100% 国产化,首飞成功当天,他盯着监控屏幕,眼眶泛起红。这款战机的落地,让我国战机研发彻底摆脱了对进口部件的依赖。 2012 年歼 - 31 首飞后,外界普遍将其归为外贸机型,孙聪却有更长远的考量。 当时我国航母事业刚起步,缺乏专属的隐身舰载机,他主动向上级提出将歼 - 31 改造为舰载机的设想。 陆基战机改舰载的难度超乎想象,航母甲板长度有限,战机起降时的冲击力是陆基环境的 3 倍,起落架必须重新设计;机库空间狭小,机翼需要折叠,还不能破坏隐身涂层。 他带着团队拆解了上百个模型,在模拟器上完成上千次起降测试,最终攻克了折叠机翼强度与尾钩精准钩索两大难题。 研发过程中,孙聪始终看重飞行员的实际体验。 一次试航时,有飞行员反馈座舱视野存在遮挡,他当即决定调整设计。 有人担心进度受影响,他坚持推进修改,半个月里将座舱布局调整 3 次,直到飞行员认可。 为适配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他提前 5 年带着团队前往船厂对接,光是弹射器与战机的匹配参数,就计算了 8000 组,确保战机与航母实现无缝衔接。 如今的孙聪,依然保持着和一线团队同步的节奏。 他常到设计室和年轻工程师交流,办公桌上总放着最新的试飞数据报告。他习惯把复杂的技术问题拆解成通俗的原理,鼓励年轻人多到试飞现场观察,而非只在办公室画图。 在他的带动下,团队里成长起一批 80 后、90 后骨干,延续着自主研发的接力。 从歼 - 11B 实现国产化突破,到歼 - 35 填补隐身舰载机空白,孙聪的四十年职业生涯,刚好与我国航空装备从追赶到并跑的历程重叠。 那些熬出来的通宵、改废的图纸、算准的参数,串联起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歼 - 35 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背后是一位科研工作者把初心融进每一个细节的坚守,更是一代航空人 “啃硬骨头” 的韧劲传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