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枫桥式人民法庭]为破镜重圆架设一座心桥

法院常被视为关系终结的裁决之地。然而,利川法院近日却温情上演了两场截然不同的“复合”故事。没有激烈的财产争夺与撕心裂肺的互相指责,两对决意分道扬镳的中年夫妻,却在法官敏锐的洞察与智慧的调解下,重新审视彼此与家庭的责任。他们的故事,见证了法律并非只有冰冷的判决,更蕴含着修复人情、守护家庭的温暖力量。

01二十余年婚姻考验

被爱与责任重拾信心

2000年春天,家住建南的夏某(男)与李某(女)经亲友介绍相识,于次年登记结婚。婚后,两人孕育一子一女,生活幸福美满。

随着婚姻生活的深入,家庭矛盾逐渐显现。生活琐事、家庭经济、工作方式……这些细枝末节的琐事,在长期积累下不断影响着夫妻感情。

最让夏某忧心的是,一次驾车出行时,两人因行车路线发生争执,产生拉扯。这次经历让夏某开始重新审视这段婚姻关系,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开庭当日,庭审时间已到,两人却迟迟未动。

沉默过后,李某泪眼婆娑看向丈夫:“我们真就走到这一步了吗?”

夏某坐在一旁沉默不语,表情却有所松动。

法官敏锐察觉到这一细微变化,征得双方同意后,组织调解。

“我们先不谈谁对谁错,”法官以温和的语气开场,“回想一下,二十年前决定结婚时,你们最欣赏对方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原本紧张的双方渐渐放松下来,开始回忆过往。

法官抓住契机,与双方单独沟通。过程中,法官了解到夏某罹患帕金森与抑郁症,身体状况不佳,需要人照顾。而李某除了默默关心丈夫的健康外,还担忧着即将高考的女儿。

“孩子正处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家庭的任何变动都会对她产生巨大影响。”法官便以此为突破口,“更何况,二十年的夫妻感情,你们早已成为彼此最熟悉的亲人。生病时的照顾,困难时的扶持,这些情分难道不值得珍惜吗?”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耐心调解,李某诚恳表示:“我以后会注重调节情绪,多体谅丈夫的不容易。”

夏某也动容地说:“为了孩子,也为我们这些年的感情,我愿意再给彼此一次机会。”

最终,双方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携手离开了法庭。

02一辆“同行车”与一句“不愿离”

巧解心结续姻缘

一百多公里外的沙溪乡,赵某(女)与朱某(男)也面临着同样的家庭危机。他们的缘分始于2005年春暖花开的三月,先后育有两个可爱的孩子,组建了一个令人艳羡的四口之家。

然而,看似美满的背后,却因婚前了解不深暗藏危机。婚后,双方在性格、消费观念、教育理念等各方面的巨大差异日益凸显,日复一日的争吵消耗着最初的激情。赵某感到无比疲惫,认为感情已彻底破裂,无和好可能,坚持请求判决离婚。

开庭当日,一个细微的举动引起了沙溪法庭法官的高度注意——两人乘坐同一辆车而来。

这一看似平常的细节,在离婚案件的当事人中却极不寻常,它隐约暗示着双方之间可能存有一丝难以割舍的联系与默契。更值得注意的是,朱某在抵达法庭后,情绪低落,脚步迟疑,甚至表现出强烈的抗拒情绪,拒绝进入法庭内部。在法庭外,他对法官和书记员低声说道:“你们能不能帮我劝劝她,我不想离……”

这一句“不想离”,和那辆“同行车”,让法官瞬间抓住了案件的“症结”——这对夫妻的矛盾并非源于不可调和的冲突,而是长期缺乏有效沟通和理解,导致误会和怨气层层堆积。

法官当即转变工作思路,征得双方同意后,将庭审转为调解。法官没有就财产、子女抚养等问题施压,而是从“为什么一起坐车来?”“为什么不愿意进去?”这些细节切入,引导双方回顾共同走过的十几年风风雨雨,回忆养育两个孩子的幸福与艰辛。

“你们能一同乘车前来,说明内心并不像诉状中写的那样决绝。他拒绝进门,不是抗拒法律,而是舍不得这个家。”

法官的话如春风化雨,渐渐融化了夫妻二人心中的坚冰。赵某打开心扉,诉说自己为家庭的付出和内心的委屈。朱某也逐渐平复情绪,耐心倾听妻子的不易。

最终,在法官的调解下,夫妻重归于好。

法官有话说

家事案件判决易,弥合难。我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厘清是非、分割财产,更是要唤醒亲情、化解心结。

很多婚姻并非死于“重症”,而是困于“失语”。当沟通的桥梁被情绪堵塞,爱的河流便无法流动。我们希望每一对夫妻在面临矛盾时,能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倾听;少一些计较,多一些担当。

法律永远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最后屏障,但我们更愿意成为修复家庭关系的“医院”,用司法的温情与智慧,努力让每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获新生。愿天下夫妻都能以爱为舟,以责任为桨,共同穿越生活的风浪,驶向幸福的彼岸。

供稿|建南法庭、沙溪法庭

编辑|李潇

审核|滕志军

签发|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