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品采购,最头疼什么?商品数据一团乱麻!
当某电子厂采购员在系统输入“苹果快充头”,竟跳出水果生鲜类目;
当飞利浦电容器因“Philips”“PHLPS”等12种拼写变体被建为独立商品;
名字五花八门、品牌写法各异、同一个东西多个编码...
找货难、匹配慢、错误多,不仅效率低下,更可能错失商机。
阳采智元AI治理解决方案,用人工智能为工业品数据建立“智能标准”,打通流通血脉。
工业品数据治理的三大“顽疾”
在阳采集团数据中心,大屏上一组数字触目惊心:37%的品牌存在异构冲突,58%的长尾商品依赖人工治理,采购清单匹配错误率高达行业均值32.7%。这正是工业品数字化进程中难以逾越的“三座大山”:
1.数据“乱码”丛生
命名随心所欲:商品名称没有统一规矩,怎么写的都有。
品牌“千面怪”:37%的品牌有不同写法(如“欧普照明”vs“OPPLE”),系统傻傻分不清。
“一物多号”泛滥:同一个商品被重复创建多个编码,如同一个人有多个身份证,管理混乱不堪。
2.协作“卡壳”,决策“拖后腿”
搜商品像猜谜:关键词搜索经常找不到想要的东西,准确率太低。
非标品“人海战”:没有统一标准的商品,全靠人工慢慢分类整理,耗时费力。
买和卖“对不上”:采购清单和销售商品匹配错误率高,影响决策速度和准确性。
“采购员提交的‘防爆灯具’需求,销售端匹配出民用台灯方案。”
这种错配在非标品交易中频频发生。传统关键词检索准确率不足65%,某能源集团每月因此产生300+小时无效沟通。
3.传统治理:成本高、效果差、反应慢
规则“够不着”:现有规则只能管到一小部分常规商品(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