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发现,广东东莞市的爱玛电动车工厂全部停产了,爱玛电动车的生产线将全面转移到广西的贵港市进行生产。 10月1日爱玛发了公告,不光确认东莞厂停了,还说产能要分到广西贵港和重庆的新基地。这厂在东坑镇待了14年,今年上半年还赚了近10亿,说停就停太突然。 没人能想到,盈利的工厂会说关就关。消息传到车间时,干了12年的老员工张强正给车架上螺丝,手里的工具“当啷”掉在地上。 他从19岁进工厂,看着车间从3条线扩到8条,看着自己的工资从三千涨到八千,如今突然要面临选择:要么跟着去广西,要么留在东莞转做售后,要么拿赔偿走人。 真正压垮东莞厂的,不是盈利问题,是政策和成本的双重挤压力。新国标9月1日刚实施,老国标车只给3个月销售过渡期,东莞厂的生产线大多适配老款车型,订单一下就断了档。 要改造设备跟上新标准,算下来得花几百万,这笔钱投进去未必划算——贵港和重庆的新基地早就按新国标建好,自动化程度比东莞厂高得多,根本不用额外投入改造费。 成本账一算,高下立判。东莞的厂房月租是贵港的两倍多,熟练工月薪也要比贵港高三分之一,之前靠着地方政策补贴还能撑住,现在补贴到期,每生产一辆车的成本就要多几十块。 爱玛不是不想留,是实在顶不住这种硬成本压力,毕竟企业要的是长期盈利,不是短期撑场面。 贵港那边早就备好了底气。 爱玛负责西南布局的李舒宁说过,当初选贵港就是“战略契合”,当地给的“妈妈式服务”让产业链快速聚齐,从2018年产值两千万到2024年十六亿,短短几年就成了聚宝盆。 新基地的MES系统能让生产效率翻倍,核心配件就近就能配齐,这是东莞老厂根本比不了的优势。重庆基地更猛,一期年产能就有220万辆,二期还在扩建,未来要冲到300万辆,瞄准的就是西南和东南亚市场。 员工安置倒没太乱,爱玛早有预案。 约三成员工像张强一样选了去贵港,公司每月给800块津贴,还帮着联系搬家、给孩子找私立学校学位。四成人留在东莞转岗做售后和仓库管理,毕竟本地还有不少老客户要维护。 真正失业的不到200人,大多拿了赔偿去了附近的电子厂。最后一批设备运走那天,17辆重卡停在厂区,张强摸了摸熟悉的流水线,跟老同事挥了挥手,转身踏上了南下的大巴。 这事儿透着行业的大趋势。不止爱玛,不少制造企业都在往西南迁,云贵川桂成了新的成本洼地。 广东的监管越来越严,禁摩限电政策压缩了市场空间,生产端自然要跟着市场走。雅迪还在广东留着核心生产线稳扎稳打,爱玛却选择彻底转移产能全力冲刺,两种打法背后,都是对行业变化的应对。 有人说这是企业的精明选择,也有人替基层从业者发愁。大企业能搬厂,可依附工厂生存的小餐馆、配件店怎么办? 骑电动车通勤的普通人,面对越来越严的管控和罚款,出行成本也在悄悄增加。电动车本是民生刚需,却在生产和使用两端都透出疲惫。 爱玛的搬迁从来不是简单的地址变动,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缩影。 城市升级淘汰了落后产能,低成本地区承接了发展机遇,这背后是政策、市场和民生的复杂博弈。企业逐利无可厚非,可如何在产业转移中兼顾普通人的生计,才是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