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买房故事丨“移民”厦门,我最不后悔的就是买了房

我来厦门的时候是1994年,那时候改革开放浪潮下,沿海城市比我们老家中原地区经济好太多,为了养家糊口我从河南周口来到厦门,和同乡一起租住在蔡塘一个城中村的出租屋里。

来厦门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海,站在轮渡码头,心里就一个想法,就想赚钱,连在这座城市站稳脚跟的想法都没有,更别提什么买房子了。

那时候的钱比现在好赚,记忆最深的就是当时厦门本地人坐车,人家口袋里装的都是一百一百的纸币,这在我们农村哪见过?而我们村一个民办老师的工资一个月也才几十块钱。

在这座城市慢慢稳定了之后,我把老婆和孩子也接到了厦门,我们一家人在外面租房子住,孩子们的童年几乎都是在厦门度过。

就这样在厦门生活了十多年,始终没想过买房。

我们打算买房是在2008年,当时孩子上高中马上就要高考,但是我们属于借读,没办法在厦门参加高考。

当时有朋友提议说可以买套房子,记得厦门九几年的时候买一手房送户口,但是到了2003年,一手房落户的面积门槛提高了,岛外是80平米以上。

也就是在2008年8月,同安和翔安购买一手房落户的面积门槛从80平米降到了70平米。

那时候厦门岛内的房价均价已经破万了,我们根本买不起。

和岛内不同,那时候同安和翔安一带的房价均价差不多每平米4000-6000元,不过就这个房价对当时的我们来说也非常高。

为了孩子,我们也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掏空了六个钱包”还朝亲戚朋友借了一部分,2008年底在同安区买了一套期房,均价每平米4000元,一套90平米左右的小三房总价36万左右。厦门第一家百脑汇也就是那一年开业的。我记得很清楚。

当时也有同乡不理解,为什么非要在厦门买房,毕竟我们不属于这里,赚了钱还是要回老家。

搬进自己家的时候,作为普通人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这个城市资产增值的红利。

当初买房背负了一身债,后边怎么也没想到接下来的十年房价会涨四五倍。

房价最高的时候是2019年、2020年左右,我们同户型的房子能卖到200万以上,单价突破两万+。

过了2021年我们小区房价又开始慢慢回落。房价涨跌的路径和全国其他城市基本一样的。只是我觉得厦门这个城市和其他城市不同,这里地少人多,并没有像其他城市那样“腰斩”。相比于岛外,岛内更抗跌一些。

因为我们房子买在岛外,因为买得早,没有亏本,但是较2019年、2020年高点时资产也缩水了。最难受的应该是那两年买房的年轻人,我们同户型的房子当时能卖到过200万以上,但是现在120左右就可以买到的,单价也从2万+跌落到了1.5万以下。

我们还是买的有点晚了,而且买的位置也不太好。但是一想到还有“百万资产”,心里还是有些为当初决定买房而欣慰。

现在,孩子大学毕业也回到了厦门,一家人都在这个城市,这就是我们普通打工人在这个城市最幸福的时刻。

编者手记

在厦门生活了30年的程师傅已经成了这个城市的“活地图”,透过他在这个城市三十年的奋斗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安居故事,更是厦门这座城市楼市发展的缩影。

程师傅的故事,或许无法为当下的购房决策提供直接的参考,但它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房子,不仅仅是资产,更是“家”的容器,是情感与传承的载体。它承载了一代人的奋斗,也开启了下一代人的未来。

在这个房价常被热议的时代,我们希望这个故事能带给读者一丝暖意和一份定力:无论市场如何变化,那份为家人奋斗、用心经营生活的初心,才是最珍贵的“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