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在重庆奋斗是什么体验?新职业有兜底,创业有贷款,办事有“一卡通”

10月10日14:30,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六场),主题为“十四五”时期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发布会了邀请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谢礼国市人力社保局局长

郑夕明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苏静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

胡京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

孙承豪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

李林峰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

主持人

张琼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进一个门,办两地事”

川渝人社通办事项

已服务百万人次

会上,市人力社保局局长谢礼国介绍,“十四五”时期,人社领域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标志性成果:

一卡通用,实现“双城生活、同城体验”。坚持“小切口、大场景”的服务理念,深化川渝社保卡“一卡通”应用建设,协同出台社保卡一卡通条例,通过资源整合、服务集成、数据贯通,实现川渝两地社保卡申领等10项业务互办、服务事项“一卡通办”,两地群众凭社保卡在川渝80个景区可以实现“一卡通游”,在208家图书馆可以“一卡通阅”,在交通和购物领域“一卡通行”“一卡通购”,使社保卡真正成为民生服务的“贴心卡”、社会生活的“便捷卡”。

社保卡“一卡通”。

一卡转移,实现“减程提速、服务无忧”。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实现川渝养老、失业保险关系转移定期结算、全程网办、“零材料”办理,办理时间由“十三五”的45个工作日,缩短为现在的单笔业务最快当天即可办结;重庆市打造跨省市社银合作体系,川渝1028个银行网点实现社保业务“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持续拓展“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让两地群众实现“就近办”“多点可办”。

一地通办,实现“数据跑路、便捷高效”。聚焦就业创业、社保经办、人才流动等高频服务事项,推出了招聘求职“一点通”、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就近认”等五件大事,打造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协同认”、人力资源服务资质“两地认”等十件实事,实施了工伤职工异地就医结算“便捷办”、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两地享”等六项举措;推动44项人社川渝通办事项全部网上申办,累计服务两地群众221万人次,实现“进一个门、办两地事”。

重庆打造社保服务

打造“不打烊”服务圈

会上,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胡京介绍,“十四五”期间,持续推动社保服务优化升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实现线上线下“便捷办”。全市基本形成多渠道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社保服务体系。

在线上,群众可在“渝快办”办理个人社保信息查询、社保待遇资格认证等118项服务事项,实现“一点登录、全网通办”。

在线下,市区两级社保经办机构全面推行“一窗综办”服务模式。此外,群众还可在全市4250个银行网点、2273个社保卡服务网点办理相关业务,实现社保服务全天候不间断。

打造多元场景“智能办”。重庆市先后创新打造“参保直通车”“乐享退休”“工伤无忧”等智慧应用场景,完成22项参保管理类、23项养老待遇类、18项工伤待遇类业务精准画像和智能推送,个性化对接群众办事需求,推进“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重庆市打造养老待遇资格认证服务体系,年提供认证服务2000余万人次,符合条件领待人员无需操作,在静默状态下就能完成认证,有效提升退休人员服务体验。拓展社保卡“一卡通”应用场景至266个,实现就医购药“一卡通用”、轨道公交“一卡通乘”。

推进高效集成“一次办”。重庆市全面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比如,打造“退休一件事”,深度融合5个部门9个关联事项,并提前12个月进行退休预审,申请人只跑一次就可办结所有事项。打造“工伤服务一件事”,通过压减办事材料,缩短办理时限50%,工伤职工只需填一张表,就可以全流程一次办结。

此外,全市实现城乡居保养老待遇、征地安置对象养老保险缴费补贴“免申即享”,工伤住院伙食补助费“免申即赔”,群众办事效率得到不断提升。

建驿站、扩保障、解纠纷

五年来,重庆这样用心“护新”

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孙承豪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孙承豪介绍,五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深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竭力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构建“1+3+N”政策体系。根据人社部等八部委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出台了1个实施意见、3个配套文件、N个单项措施,从平等就业、劳动报酬、休息、劳动安全等方面,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作了规制。

同时,推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合同和书面协议订立指引,引导平台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书面协议,促进平台企业合规用工。

优化“就业+社保+培训”服务。已累计建成零工市场(驿站)140余个,就近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大力引导参保,目前全市灵活就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累计达223万人。

2022年7月,在7家平台企业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今年又扩大到11家,累计已有88万人参保,1万余人次享受职业伤害保障待遇。采取弹性学时、弹性学制方式,支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通过跟班见习、岗位实训、顶岗作业等方式提升劳动技能。

强化“监察+调解”权益保障。近年来,重庆市常态化开展劳动用工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加强新业态新经济等用工监管,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同时,完善劳动纠纷调处机制,依法处理劳动纠纷。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41个,处理各类劳动纠纷2700余件,有效保障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万元社保补贴、600万创业贷

重庆为青年留渝来渝“兜底”

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孙承豪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李林峰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市重点从政策扶持、岗位供给、服务优化等方面持续用力,千方百计帮扶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超200万人。

制定就业政策“有深度”,让资金投入更高效。五年来,坚持围绕大局、因势而变,及时出台一系列稳就业政策,形成叠加效应。

扶持企业稳岗,对招用高校毕业生的小微企业,给予每人1万元的社会保险补贴。

助力个人求职,对到12个县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按照本科、硕士、博士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2000元、3000元的就业补贴。

支持创新创业,对首次在渝创办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高校毕业生,给予最高8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提供个人最高50万元、企业最高6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累计为青年发放各类就业补贴资金超50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80亿,在复杂环境中帮助超100万人端稳工作饭碗。

挖掘岗位潜力“有力度”,让就业选择更丰富。五年来,充分发挥市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将稳岗扩岗作为“头号任务”,形成部门、区县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

聚焦公共部门岗位,实施万名大学生基层就业行动,提供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岗位超18万个。

聚焦市场化岗位,实施百日千万招聘等专项行动,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招聘活动3万余场,筹集就业岗位超500万个。

聚焦见习岗位,围绕“416”科技创新布局等,开发科研类、技能类、管理类、社会服务类见习岗位超50万个,想方设法拓展就业渠道,促进更多青年扎根重庆、建功立业。

强化服务保障“有温度”,让就业环境更友好。五年来,围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关心的热点问题,将全方位服务保障贯穿始终。

强化就业指导,在每个区县建立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和零工市场,为每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配备就业服务人员,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量身定制”的政策宣传、求职指导、岗位推荐。

强化生活保障,实施安居工程行动,推出一个月免费短住、租房租金折扣等优惠措施,开展“青春之约”“渝见·会聚良缘”等交友活动,力争每年吸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40万人以上,持续将重庆打造为青年西部就业创业首选之城。

张琼主持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