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跟随曹操,三国将会怎样? 建安十二年的隆冬,卧龙岗的茅庐外没有刘备的马蹄声,反倒来了曹操派来的使者。这一年诸葛亮 26 岁,刚写完《隆中对》的草稿,看着使者带来的铜雀台图纸和曹操手书 “孤慕先生久矣,愿共定天下”,他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等三顾茅庐,而是收拾行囊随使者北上。谁也没料到,这个选择会让烽火连天的三国,走出完全不同的轨迹。 曹操见到诸葛亮时,正对着荆州地图发愁。帐下谋士虽多,荀彧守汉臣底线不愿劝进,贾诩偏安求稳,程昱狠辣却少全局观。诸葛亮一开口就点破要害:“丞相已据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唯缺西蜀根基。江东孙氏三代经营,不可急取;益州刘璋暗弱,张鲁窥伺,正是天赐良机。” 这番话比贾诩 “先安荆州” 的建议更对曹操胃口,当即封他为行军司马,与荀彧共掌军机。 最关键的转折点在赤壁。历史上曹操因轻慢水军、轻信连环计惨败,可这次诸葛亮早早就盯着江东动向。他亲赴柴桑,面对孙权的犹豫,没有像对刘备那样讲 “天下三分”,而是摊开地图:“江东水师虽强,却无战马补给;刘备寄人篱下,不过数千残兵。若降,可封吴侯永镇江东;若战,丞相已备三万骑兵,旦夕可渡长江。” 张昭等老臣本就主降,经诸葛亮一番点拨,孙权当场写下降表 —— 没有火烧赤壁,没有孙刘联盟,曹操兵不血刃得了江东。 可这边曹操忙着消化胜利果实,刘备那边也没坐以待毙。徐庶被程昱骗到曹营后,见诸葛亮已在曹帐,索性把庞统推荐给了刘备。这位 “凤雏” 虽容貌丑陋,计谋却比诸葛亮更狠辣。他劝刘备放弃投奔吴巨的念头,转而突袭荆州南部四郡:“孔明在北,必劝曹操先取益州,我等正好趁虚夺荆州立足。” 刘备依计行事,等曹操派夏侯渊攻益州时,已经握有荆州半壁,庞统又献上 “三计取蜀”,没用诸葛亮式的 “仁义说辞”,直接策反张松、法正,半年就拿下成都。 曹操得知消息时正在铜雀台设宴,诸葛亮放下酒杯笑道:“刘备得庞统,犹猛虎添翼,但不足为惧。” 他早有预案:派曹仁守襄樊牵制关羽,自己亲率张郃攻汉中,同时策反孟达献上庸。可庞统棋高一着,提前让张飞驻守阆中,又劝关羽 “勿逞匹夫之勇”,让糜芳、傅士仁监军,硬是守住了荆州防线。汉中之战成了拉锯战,诸葛亮的 “阳谋” 遇上庞统的 “阴计”,曹操打了三年也没拿下南郑,反倒因头痛旧疾加重,班师回了许昌。 更有意思的是朝堂变局。荀彧见诸葛亮劝曹操 “缓称魏公”,又完善九品中正制安抚士族,竟渐渐放下对曹操的戒备,两人联手稳定了北方政局。而刘备在庞统辅佐下,于成都称帝,关羽没丢荆州,张飞也没被部下所杀,夷陵之战自然没发生。等到曹操病逝时,天下形成了 “北曹南刘” 的对峙 —— 孙权早降了曹操,成了挂名的吴侯。 曹丕继位后想伐蜀,诸葛亮却劝他 “先修内政”:“庞统善奇谋,不可轻举妄动。待蜀地生变,再一举南下。” 这一等就是十年,直到庞统病逝,诸葛亮才力主伐蜀。可此时刘备已死,刘禅继位,诸葛亮遇到的对手是姜维 —— 当年他在曹营时,曾建议曹操招揽姜维,却被曹丕驳回。最终魏军攻破成都时,诸葛亮站在城楼上,看着姜维自刎,突然想起建安十二年那个卧龙岗的清晨:若是当年选了刘备,今日会是怎样光景? 历史没有如果,但细想下来,即便诸葛亮投靠曹操,三国也未必能提前统一。庞统的崛起、刘备的韧性、士族的博弈,终究会让天下大势在另一种平衡中摇摆。就像司马徽当年说的 “卧龙凤雏得一安天下”,只是这 “天下”,终究难容两位奇才同处一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