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日本已斩获31个诺贝尔奖,中国跻身候选行列...韩国却未上榜】海外新鲜事热点现

【日本已斩获31个诺贝尔奖,中国跻身候选行列...韩国却未上榜】海外新鲜事热点现场

"我们国家也需要制定细致周到的研发政策,不受一时潮流影响,长期稳定地支持研究。"

这是2025年诺贝尔科学奖项得主公布后,韩国国内基础科学家的评价。他们认为,要想在韩国也产出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就必须改革研发体系。

本月6日至8日,为期三天陆续公布了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等医学科学领域的获奖者。来自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高级项目经理玛丽·E·布伦科、美国索诺玛生物治疗公司科学顾问弗雷德·拉姆斯德尔以及日本大阪大学特邀教授坂口志文,因发现免疫细胞"调节性T细胞"的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此外,为超导基础量子计算机开辟了新视野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约翰·克拉克、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米歇尔·德沃尔以及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约翰·马丁尼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首次开发出成为二氧化碳捕集等气候危机应对技术基石的"金属有机框架"的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北川进、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以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奥马尔·M·亚吉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今年仅在医学科学领域就实现了"双冠王",成为自1949年以来的76年间,培养了31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国家。其中,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共计27位。

正在崛起为新兴科学强国的中国,今年也有科学家被提及为诺贝尔科学奖的有力候选人。每年筛选并公布诺贝尔奖级别研究者的学术信息公司科睿唯安,将中国科学院教授张涛列为有力候选人。张涛教授是中国大陆本土科学家,是单原子催化研究领域的权威。虽然今年未能获奖,但由于其研究已成为能源效率化领域的源头技术,有观点认为其获奖为时不远。

另一方面,韩国籍科学家的名字已连续数年未被提及。 自2020年纳米粒子领域权威学者、首尔大学特邀教授玄泽焕被科睿唯安提名后,便"音讯全无"。此前在2014年,多孔碳材料领域专家、KAIST名誉教授柳龙曾被提名为有力候选人;2017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权威、成均馆大学终身教授朴南圭也曾被列为有力候选人。

韩国物理学界的一位教授于9日对《每日经济》表示:"鉴于与量子计算机相关的研究是当前物理学界最大的关注点,未来该领域有望产生诺贝尔奖。包括近期飞速发展的中性原子基础量子计算机的源头技术,以及在运算过程中纠正错误的'纠错技术'方面,若能出现突破性发现,就有望获奖。"但他同时指出:"然而,要想在韩国产出这样的成果,与其倾举国之力追赶美国的先进技术,更需要支持每位研究者独特的研究。但现行研发体制下,这确实存在困难。"

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亚吉教授共同研究MOF的崇实大学化学系教授金慈宪表示:"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如同硬币的两面。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研究往往缺乏前人的研究基础,这意味着失败的可能性很高。(对研究者而言)失败意味着可能难以获得下一笔研究经费。"

他还补充道:"日本能在化学领域持续获得诺贝尔奖,是长期以来对基础科学领域支持累积的成果。即使失败的可能性很高,只要能建立一种持续支持那些看似仅有微小成功可能的创新性研究的科研文化,韩国也能产出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