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AI动画制作员牛祥宇正在对AI生成的角色进行精修调整。
本报记者姜雪文并摄
AI动画制作员牛祥宇正在创作一部以“沈阳篮球少年”为主题的连载动漫。坐到工位前,他打开绘图软件,敲下“沈阳老工厂、篮球少年、工业风、朝气蓬勃”等关键词。稍等几分钟,屏幕上跳出了十多个动漫角色雏形。
“受技术限制,生成的效果还比较粗糙。”牛祥宇一边调整角色一边说,“还需要精修,但AI确实帮我们省去了大量汇集元素等基础工作的时间。”他开始为角色找补更多细节。
放在传统动画制作流程里,单是角色设计就需要三五天,场景设计更是耗时费力。而现在,AI的加入彻底改变了这种节奏。牛祥宇说,效率提上来后,终于有更多时间琢磨人物性格、打磨故事情节。
也正因如此,牛祥宇的岗位有了新名称——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这是人社部在“动画制作员”职业大类下新增的工种,具体指运用人工智能生成技术,从事动画、影视、MV等数字内容的创意设计、素材生成与制作优化的全流程专业人员。
岗位纳入新工种,对于有着近十年从业经验的牛祥宇来说,职业发展的路子因此更清晰:“就拿我来说,既可以选择深耕技术,成为AI动画制作领域的‘大拿’,也能转向创意管理岗位,统筹更复杂的项目。”
更重要的是,作为画师出身的他,现在还得慢慢培养“指挥家”的思维。“很多人觉得AI能替代人类创作,这其实是最大的误区。AI只是工具,真正的创意、对故事的理解、对美的判断,这些核心能力永远只能来自于人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