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2007年,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的玄奘纪念堂(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在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那烂陀寺遗址附近修缮竣工。从玄奘法师西行印度取经至今已经过去了1300多年,他在印度留下的印迹依然清晰可见。在玄奘纪念堂的宝藏中,最令人瞩目与惊叹的是从中国迎来的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而这璀璨夺目的瑰宝来自天津大悲禅院。
玄奘(602—664)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位佛门骄子,也是值得纪念的一位伟大的旅行家、翻译家和佛教学者。他俗名陈祎,法名玄奘,唐代洛州缑氏(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陈河村)人,自幼“聪悟不群,备通经典,崇古尚贤”。相传在他11岁时,随二哥长捷法师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唐贞观元年(627)到了长安。贞观三年(629),27岁的玄奘由长安出发,西行取经,不避热风严寒,排除万难,终于到达印度,在那烂陀寺从当时的佛学权威戒贤受学。经过17个寒暑,跋涉5万余里,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四日携带大批梵文经卷,以及舍利、佛像等回到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在洛阳行宫里召见了他。三月一日玄奘又返回长安。以后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译经,所译经卷藏在大慈恩寺大雁塔。唐麟德元年(664)玄奘在长安玉华寺圆寂。
玄奘圆寂后,灵骨葬长安城外墓塔内。唐末墓塔毁于兵火,灵骨移至终南山寺。宋代将部分灵骨移到南京建塔供奉。后此塔被清军毁塌。1942年冬,日军在南京一遗址掘土施工时,意外发现掩埋已久的塔基,挖掘出供奉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的石函,石函上刻有宋僧迎请顶骨舍利的始末,内有铜函、银函、金函,层层套入。各函均贮有历代供奉的珍宝或钱币,金函中便是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这件事引起南京佛教界、文化界和新闻界广泛注意和高度重视。他们印制刊物进行宣传,披露于世,并刊出石函及墓塔遗物照片。在中国佛教界的交涉与监督下,日军将部分顶骨舍利运回日本,余下部分交还中国。1944年,部分玄奘顶骨舍利分送天津、北平、成都、广州等地供奉。天津的那份即供奉在大悲禅院。
为了迎请玄奘顶骨舍利,天津佛门弟子及信众提前进行了各项准备工作,公推大悲禅院等慈方丈,龚心湛、靳云鹏等居士凡27人组成筹委会。1945年春,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由北平迎请至津。这天,天津火车站人山人海,市内红白赁货行业停业赞助襄理,自愿义务供应黄轿一顶,并插饰数百件幢、幡、宝盖、旗帜等。大悲禅院举行了隆重的迎请仪式,进行了三天盛况空前的法会,朝拜参礼者川流不息。迎请来的顶骨舍利放置在一米多高的木塔内,供奉在大悲禅院的一间佛堂内。
1955年4月,在万隆会议期间,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通过缅甸总理吴努向周恩来总理致意,恳切希望迎请玄奘大师的部分顶骨舍利到印度去。为了加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周总理征询各方面意见并由中国佛教协会征得天津分会的同意,决定将供奉在大悲禅院的玄奘顶骨舍利恭送给印度那烂陀寺。1956年10月,天津佛教协会派温悟等4位僧人将顶骨舍利护送到北京。转年由代表团送往印度。尼赫鲁总理在那烂陀寺召开有5万多人参加的大会,拜迎玄奘法师顶骨舍利。
在天津大悲禅院,尽管玄奘的顶骨舍利不在了,佛教信徒一直把模拟塔代替顶骨舍利供奉参拜,遂在大悲殿东侧设玄奘法师纪念堂。玄奘法师纪念堂迎面供奉着高约2米的玄奘法师绣像,绣像前面的供桌上设一高约1.2米的莲座金塔,象征以往供奉玄奘顶骨舍利的史实和因缘。纪念堂有“玄奘法师生平业迹”“玄奘法师西行求法路线图”“玄奘法师译经年代表”“关于玄奘顶骨”等文字说明。同时陈列由玄奘主译的部分经论和典籍,珍存许多有关玄奘生平及其墓塔、顶骨舍利的照片,供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