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X320榆中县城至定远公路正式通车,同日,X324白榆公路修复性养护工程也建成通车,加上9月底已经完工的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标志着该县三大交通项目已全面完成。10月1日,榆中县灾后重建6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完成封顶,标志着榆中灾后恢复重建安置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受灾群众早日搬入新居、重建美好家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榆中县紧紧围绕兰州城市副中心定位,以国家级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示范县建设为契机,着力构建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县城路网新格局,提升县城对人口、人才的吸引力和综合承载能力,逐渐焕发出现代都市的气息。
严规划强执行
塑造精致城市新蓝图
如何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榆中?用榆中规划人自己的话说,首先要做好“四高”,即在牢牢把握精致城市这一定位的基础上,高标准实施城市规划设计,高标准提升城市内涵,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具备引领“新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具备承担城关中心职能疏解的基础,具备引领“新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这份研究成果提振了榆中全力打造精致城市的信心。
在此基础上,作为“一心两翼”兰州城市格局中的一翼,榆中县计划依托建设兰州现代化城市副中心,承担商贸物流中心、文化交往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休闲康养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教培训基地六大职能,规划形成“一轴双核四片”的空间结构。
按照规划出精品、建设增亮点、管理上台阶、经营求突破、服务抓提升的思路,近两年来,作为城市规划执行者之一的榆中县住建局,坚持运用“多规合一”的城乡统筹规划成果,实行“一张蓝图”统一规划、“一张表格”协同审批、“一套机制”项目生成的规划落地工作机制,确保空间形态、体量尺度、风格色彩、环境景观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着力塑造具有人文魅力、生机活力、特色鲜明的榆中新形象。
治“顽疾”提品质
开展“小县大城”新行动
结合文明城市和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榆中县投资800余万元,对县城中心广场周边、栖云北路、太白东路、太白西路、环城西路、兴隆路共计1165户商铺105776平方米的门头牌匾进行了提升改造,对县城范围内允许车辆停放的区域重新规划,在人行道安装隔离桩和隔离石球,有效改变了车辆乱停乱放现象。
“以前我们农村人最怕进城找不到公厕。现在好了,随处都能看到免费的公厕,还都特别干净。交通也特别方便,我们农闲了就爱上县城转转。”家住榆中县三角城乡华家营村的刘雪花说。为了全面提升城市形象与居民生活品质,今年入夏以来,榆中县城市管理局联合市场监督、公安、交警、城关镇政府等,在县城扎实开展“小县大城百日攻坚行动”,聚焦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等关键领域,合力攻坚城市管理“顽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针对主次干道店外经营、流动摊贩、乱堆乱放、私搭乱建、城市“牛皮癣”等痛点难点问题,执法人员逐户上门普法劝导,引导商户自觉规范经营。行动开展以来,共规范店外经营550处,劝离流动摊贩400处,清理乱堆乱放杂物38处,拆除私搭乱建20余处,清除各类小广告150处。通过集中整治,街道秩序井然,道路通行更加顺畅,城市视觉环境焕然一新。
换管网选物业
老旧小区现出新模样
榆中的变化如今最显眼的莫过于百姓生活的变化。为改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解决好人民群众所需所盼所急的问题,自2019年起,该县分3个年度对2000年以前建成的176栋、475个单元、6328户、总建筑面积55.94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当前,一期18个小区改造已基本完工,正在实施二期51个小区改造。通过更换供暖及给排水管网、弱电入地、安装门禁系统、完善照明设施、建设绿地和休闲设施、设置垃圾集中收集点、粉刷楼道、屋面维修、选聘物业公司等措施,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自改造以后,院子里的破旧危房都拆掉了,空间更大,垃圾集中收集,小区像公园一样,住着更舒坦了。”正在城建家属院亭子里纳凉的老人崔玉英深有感触地说:“破旧炭房已全部拆除,现在成了绿化带、休闲长廊、凉亭等。”榆中县住建局物业管理所干部介绍说:“改造中,我们还增加停车位、微型消防站,设置了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安装了照明设施、智能安防门禁,小区功能空间得以大大完善。”
近年来,榆中县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施政所向,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占比保持在80%以上。按照金城会客厅、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和管理标准,榆中县重点布局生态创新城路网,完善污水管网建设、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县城建成区面积由以前的5平方公里扩展到2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处处彰显活力、释放魅力、蕴藏动力,正向宜居宜业现代新城迈进。
观澜新闻记者杨贵智